小學案例反思 決不放棄他
小學案例反思 決不放棄他
三(3)班的小明懶的出了名,作業(yè)總拖拖拉拉、偷工減料,每次別人的作業(yè)都交了,總差他的沒交上來,非要老師一個勁地催著,盯著他做作業(yè)才能完成。勞動時就想方設法偷懶,不愿動彈。老師拿他沒辦法,批評、教育全沒用,急得老師忍不住直皺眉頭:他還能變勤快嗎?
小學生的懶惰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培養(yǎng)方式不當,父母怕孩子年幼做不好事情,總主動為孩子承擔一切雜務,結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興趣,而且會對別人為自己做事習以為常,自己卻什么都不會干,什么都不愿干,這樣形成的惰性還會擴展到其他方面。還有的學生懶惰是因為其他負性心理的影響,如畏難、依賴等。經過調查知道小明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他一直跟著沒有工作的父親。但他的爸爸卻整天游手好閑,無所事事,根本不管兒子的事情。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們卻認為做父親的都不管,他們更無能為力了。小明就這樣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孩子。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我想孩子是由于長期的家庭影響使他養(yǎng)成了這一不良的習慣。孩子其實是好孩子他能夠改正他的不良習慣的。針對他的情況我對他做了如下工作。
1、 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愛護。老師主動和他親近,和他做朋友,“親其師,信其道”。經常在課間找他談話,幫助學生認清惰性的危害。惰性不但給家長增加負擔,給周圍的人帶來危害,削弱自己的斗志,而且會最終落得平庸、失敗的下場。
2、 讓學生體驗集體的溫暖。動員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在集體活動中接受教育,感受集體溫暖。在學校情境中規(guī)定學生勞動的時間,養(yǎng)成整理環(huán)境的習慣。決不遷就學生對勞動的消極抵抗,不把勞動作為懲罰,否則會使孩子對勞動產生厭惡的情緒。
3、努力改變家長的教育方法。了解該生的情況后,與孩子的家長分別進行多次交談,交換看法。讓其家長改變不聞不問的教育態(tài)度,并能多花精力培養(yǎng)孩子。教師、家長都積極地讓學生學習、勞動,鼓勵學生動手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努力,該生已經有些進步,自信心有所提高,也能接受老師和同學的勸告,完成作業(yè)也變得積極些,主動些了,也樂意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了,期望他有更大進步。
- 小學數學筆算乘法(不連續(xù)進位的教案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案 教學設計與反思
- 小學數學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的教案 教學設計與反思
- 小學數學用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教案 教學設計與反思
- 小學教學案例反思 教育呼喚人性化
- 小學教學案例反思 我的調皮學生
- 鳥的天課文堂反思 小學高段語文有效性學習案例筆談
- 小班綜合教案與教學反思甜蜜蜜的聚會 (教學案例)
- 幼兒園中班數學反思 數量調查案例反思
- 小班幼兒觀察記錄:小班游戲活動《學穿鞋子》案例反思
- 小學數學正、反比例應用題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
- 小學數學反比例的意義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
- 小學數學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
- 小學數學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的教案 教學資料 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