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從“品德教育”談起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從“品德教育”談起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從“品德教育”談起

從事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不知不覺已有四個年頭。在這其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視的。現(xiàn)在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奉獻、不懂得謙讓、不懂得關(guān)心集體、關(guān)心別人,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教學中,常規(guī)的、硬性的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往往不夠理想,所以我想:能否將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進行接軌,讓德育無處不在呢?

我同時代一年級的語文課和品德課。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喜歡上品德課,期盼上品德課,害怕語文課占用了品德課。但只憑一周兩課時的品德課,是不能達到我們的德育培養(yǎng)目標的。我想就此談以下幾點:

一、我的“思想與品德課”具有吸引力。

一年級六、七歲的孩子,是真正的兒童。加上他們剛?cè)胄W,剛開始由一個在幼兒園或家庭中自由自在、以游戲為主要活動方式的孩子變成一個受紀律和制度約束的、以學習為主要活動方式的小學生。學習對學生來說是承擔了社會的一項義務(wù)。學習和游戲相比,對小學兒童來講具有更大的目的性和社會性,還具有強制性。要求小學兒童必須認真對待,必須完成自己應(yīng)承擔的學習任務(wù)。學生對此并沒有太大興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設(shè)計恰當?shù)?、有關(guān)的活動或游戲是非常必要的。新課程觀要求教師要把“以教定學”轉(zhuǎn)變?yōu)椤耙詫W定教”。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單靠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yīng)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知識世界中去,從而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在思想品德課堂上,我和學生可以快快樂樂、得心應(yīng)手。我可以根據(jù)孩子們的需求,結(jié)合孩子們的發(fā)展需要來設(shè)計他們喜歡的活動和游戲。孩子們可以在輕松愉悅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感悟真理。孩子們真正的喜歡上了我的品德課。

每周兩節(jié)的思想品德課,是孩子們所期盼的。我曾經(jīng)問我的學生“你為什么喜歡上思想與品德課?”答案很精彩,不是公式,不是客套,也不是面子話?!耙驗樵谒计氛n上,我學到了很多有趣的東西?!薄拔覀兛梢院芨吲d的學習?!薄拔覀兛梢院屠蠋熞黄鹩螒颉薄拔覀兛梢栽谟螒蛑忻靼椎览怼薄?/font>

學生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上什么課,那這門課一定是“投其所好”了。所以要想上好語文課,我們也必須要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上好每堂課。教師通過改變教學方法才能把知識寓于兒童的生活中,才能使兒童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

二、讓“語文”的魅力一樣光彩照人。

其實,各門學科之間或多或少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所以我想,能否將語文課帶進品德課,讓品德課溶入語文課,讓語文課的魅力一樣光彩照人,同時又服務(wù)于品德課呢?

在“思想與品德”課上,有很多任務(wù)是多元化的。在完成這些任務(wù)的過程中,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很多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如:在教學《美麗的校園》時,要激發(fā)學生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校園的美。觀察、發(fā)現(xiàn)之后,再組織學生交流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就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又增強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等。

再如:現(xiàn)在正在進行中的一年級語文(下)的第三單元《春天》,共有兩篇主體課文《春天的手》、《插秧》以及一篇閱讀課文《春天在哪里》。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讓學生感受春天的來臨、春天的氣息。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結(jié)合教學的需要,把《思想與品德》課中的第二單元《美麗的春天》結(jié)合起來進行教學。可以把知識載入活動,寄課堂于游戲。在學生學習語文課文之前,就引領(lǐng)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春天,尋找春天。這樣也就達到了,語文課和品德課的這一部分共同的教學目標——親近大自然,探究春天的特征,了解春天到了身邊有什么變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我們要改變原來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我們作為教師的要把自己的知識作為禮物饋贈給我們的學生,而不是任務(wù)和壓力。讓他們在輕松和愉悅中學習、成長。

三、讓品德與語文接軌,實現(xiàn)雙贏。

所謂“教育無時不在”,其意義也在于把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放在每時每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要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從身邊發(fā)掘素材,要特別關(guān)注的是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xiàn)實生活。

一方面,學校教育無可厚非的要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做準備;另一方面,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課程更要重視、關(guān)注怎樣去改善、促進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生活。

我們爭取通過“思想與品德”這門課程的實施讓兒童學會營造一種屬于他們自己的健康、積極、快樂、負責、有愛心、有創(chuàng)意、肯動腦的生活。

然后,把這種生活,這種積極的、健康的、快樂的、負責的、有愛心的、有創(chuàng)意的、肯動腦的生活態(tài)度帶入他們的語文課堂中。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然后,引導學生把這些能力和素養(yǎng)內(nèi)化為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在品德課上,我們不要以學習書本上的系統(tǒng)知識為主要目的。那種唯書本學習至上、輕視其它學習對象、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式的狹隘學習觀是不適合兒童的。

同樣的,在語文課上我們也要破除這種狹隘的學習觀念。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語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盡量張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多元化的學習多種知識,獲得多種能力。

在品德與語文接軌的過程中,我們即把品德課的活潑帶給了語文課,讓孩子們喜歡上了語文,也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實現(xiàn)了雙贏。

四、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不管是品德老師還是語文老師,都應(yīng)該明確自身的作用。

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教育顧問吉姆·歐文指出:教師的作用應(yīng)當是“針對兒童去做”,而不是“給兒童做”。我們必須承認,兒童是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尊重他們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狀態(tài)、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承認他們的生活與成人的等價性,尊重他們現(xiàn)實的生活及其興趣、需要、游戲等的獨特價值,而不僅僅將之視為一般意義上的手段或工具。從多元智力的角度,欣賞每個兒童不同于他人的個性、興趣愛好、能力傾向、性格特征、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等。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讓每一個兒童能在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中發(fā)展?jié)摿?、健康成長。

總之,為了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讓每個孩子都成長為一個偉大的,至少不卑微的人,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我們要讓德育在潛移默化中時時刻刻的影響著每位學生,直到這種教育成為他們自身的一部分。

主要參考文獻: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