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案 教學設計與反思

小學數(shù)學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案 教學設計與反思

小學數(shù)學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案 教學設計與反思

3、除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shù)學第四冊P18-194、例5P20練習四(2、3、4、)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演示:(情境圖)8個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聲中,踏青尋找春天來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貓媽媽帶著小熊貓挖竹筍,小熊貓請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貓挖了12個竹筍,想把這些竹筍平均送給鄰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個小伙伴。每人送給幾個?

師:小朋友,你們能幫助小熊貓解決這個問題嗎?

出示: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 )個。

二、分一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

1、師:請你們用替代竹筍,用小棒代替盤子動手分一分。

學生動手操作。

師:請告訴小熊貓:該怎樣分?分得的結果,每盤應放幾個呢?

學生說一說分的方法、過程。

2、數(shù)學王國小精靈:你們真能干!

想一想:剛才這一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的問題能不能也用一種方法來計算?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會列式表示嗎?

  讓學生說一說,議一議,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引導,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   ÷   4  =  3/*

            除號(表示平均分)

         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對照平均分的過程,在小組中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結果。

①師:你知道嗎?有多少塊餅干要分?要怎樣平均分?(明確: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學生用長方形分一分,再填寫算式。

②交流討論:

你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呢?

算式怎樣寫,除號和等號后面的數(shù)是怎樣填出來的?

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結: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每份一樣多,這個過程和結果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三、解決熊貓媽媽的問題,進一步認識除法的含義。

1、師:熊媽媽請小朋友幫助解決什么問題呢?

出示:把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 )盤。

師:想一想,熊媽媽要分的總數(shù)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來分?該怎樣分?

學生動手操作后,說說自己是怎樣分的。

2、思考交流:

師:你會用算式來表示分的過程嗎?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為什么這個問題也用除法來表示?(熊媽媽的問題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來計算。)

3、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師: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shù),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看書,對照算式說說。)

②想想平均分的過程,說說被除數(shù)20,除數(shù)4、商5分別表示什么。

4、操作鞏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獨立完成。

  交流:分的結果和算式的寫法。

③讀一讀,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3、思考討論:

師:想想說說,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因為他們都是把一些物體,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

四、做游戲。(課件演示:8個小朋友在樹林中采集活動)

小朋友告別了小熊貓,來到樹林里采集,將采集到的東西進行平均分。

1)藍藍采了16個草莓,要平均分給大家,如果每個小朋友分4個,夠分嗎?(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東東、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這些蝴蝶做成標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幾版?(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麗把采來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幾朵?

4)我們平均分成2組做游戲,每組幾個人?

五、課堂練習。

P20 2、3、4題。

獨立練習,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六、總結。

師:小朋友,今天,你們有哪些收獲?

[課后小結]

重視操作,豐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學中陳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通過實際操作,引導學生在分東西的實例中理解除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既注意了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又能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方法的指導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