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沒有神秘配方――略說教育的出發(fā)點

教育孩子沒有神秘配方――略說教育的出發(fā)點

教育孩子沒有神秘配方――略說教育的出發(fā)點

  在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家庭教育是一個常說常新的問題。說它“常”,是因為只要家庭存在,就有家庭教育的問題。兒女抬頭不見低頭見,古人說子女都在“膝下”,形象地說明了父母和子女的親密關系,無數(shù)的事實證明了家庭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多么關鍵性的影響。說它新,是因為社會生活和家庭結構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獨生子女和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孩子所直接接觸到的社會信息也越來越多,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管不了”。不知多少父母都在感嘆,教育孩子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家長的苦,首先來自家庭教育的目標問題,你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從理論上說,孩子有無限的前途,有的家長看著走紅的明星、著名的作家、成功的經(jīng)理等等“社會名流”,眼紅心熱,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夜成名。       家長有了“超常”的期望,自然就會給自己超常的壓力,而這種壓力,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就是超常的“投入”,外加超常的要求。進口的奶粉,時髦的衣服,高端的玩具,連綿不斷的零花錢……家長們似乎在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實際上這些都是家長的糖衣炮彈,反思一下,在看上去無私無悔的投入背后,家長藏匿了多少不切實際的“愿望”呢?孩子無法洞察家長的心思,但是他們身上的各種毛病就是對家長的最好“報應”,最起碼,家長也落個吃力不討好的下場。    

  每個人一出生,就意味著開始脫離母體,成為獨立的人,成為有“別”于父母的人。孩子的成長,最終要依靠他自己的基本素質(zhì)。最貼切的比喻,就是教子如種樹,家長要在孩子的“根”上下工夫,而不要整天想著子女應該開什么花,結什么果。古人所說的“拔苗助長”,非常形象地說明了急于求成,本末倒置的不明智做法,這個成語大家都熟悉,但是事到臨頭,自己教育子女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功利起來了。   

  再淵博的家長,也代替不了圖書館;再富有的家長,也不是搖錢樹。你最終能給孩子多少具體的知識和物質(zhì)享受呢?如果你的孩子在這一時期從你的家庭教育中獲得了健康的人格,可以獨立地解決困難,自信地面對挑戰(zhàn),自覺地遠離惡習,主動地承擔責任,熱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總之,成了一個素質(zhì)過硬的人,成了一個不用你操心,能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xiàn)自己個人理想的人,那才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孩子不是家長自己的,而是屬于孩子自己的,家長有撫養(yǎng)和教育的義務,而沒有管制和強迫的權力,如《老子》所說的“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孩子是我的骨肉,我們做父母的辛苦又辛苦地拉扯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怎么不是我自己的呢?但是,成年人不要忘記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每個人都是被撫養(yǎng)、被教育,才長大的。所以說,教育孩子是家長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對自己所受教育的一種償還,所以不能認為作為父母,就理所應當?shù)貙⒆影l(fā)號施令;不能把家長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家長也不是孩子的,在孩子面前,家長的獨立自主性并不由于血緣關系而應該放棄。家長完全沒有必要,最終也不可能成為孩子的仆人。很多家長自覺自愿地為孩子遮風擋雨、端茶送水、穿衣提鞋———不肯錯過一次機會,同時兼任孩子的自動提款機,孩子連提都不用提,錢就送上來了。我們對這樣的家長朋友要說一聲:“歇著吧,您!”       最要緊的,是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人。因循守舊、懶惰怯懦、悲觀厭世、浮躁輕率、好高騖遠、自私孤僻等等不良因素都會左右孩子的成長。社會是大熔爐,也是大染缸,最終能否成“才”,有沒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是最關鍵的因素。    

  但是,家庭教育是一個日積月累的漸進過程,它是一種藝術,而不是一種技術,也就是說不能像設計產(chǎn)品那樣,按照一定的配方教育我們的孩子,然后可以料定孩子的長短。孩子是活生生的,社會是變動不居的,家庭教育實際上是處于動態(tài)之中的。同時,家庭教育也沒有什么秘密可言,有些家長希望獲得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也是不切實際的、偷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