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差別:北歐孩子的“公共意識”

教育差別:北歐孩子的“公共意識”

教育差別:北歐孩子的“公共意識”

在公共領(lǐng)域,個人的活動范圍和活動劇烈程度,都要縮小,這是一個必須要從小灌輸?shù)某WR,也是文明程度的表現(xiàn),不要認為吵鬧是孩子的天性,不需要去約束他,忽視孩子在肯德基餐廳和醫(yī)院候診室滿場飛奔,尖叫笑鬧。

  年前,我到北歐四國旅行,對那里的兒童無所不在的“公共意識”留下了深刻印象。從芬蘭的赫爾辛基國際機場排隊安檢去斯德哥爾摩,當(dāng)時正值圣誕節(jié)的前夕,大量的芬蘭家庭舉家前往南歐,準備在相對溫暖的地中海沿岸度過他們寶貴的假期,因此,安檢通道的隊伍排得很長,我和團友開始在隊伍中低聲聊天。過了一會兒,團友開始不停地朝著我背后揮手微笑,我轉(zhuǎn)身一看,大吃一驚:原來我們身后不知什么時候已跟上了一個芬蘭家庭,身材高大的父母帶著3個孩子靜靜地排在我們身后,兩個女孩一個男孩,女孩的年齡大約一個是8、9歲,一個7歲的樣子,男孩只有4歲左右,令我驚異的,不僅僅是這3個孩子每人都背著旅行背囊,最大的那個女孩還拉著拉桿箱,還有他們在公共場合表現(xiàn)出的整肅和禮貌:他們排在我們身后起碼有一刻鐘了,但我卻沒覺得后面有孩子。在中國,類似的場景卻大相徑庭,孩子在公共空間里像在自己家的客廳里一樣,縱情嬉鬧,家人在一旁看著,不以為然,如果有人去建議父母“讓孩子安靜點”,周圍的人和孩子的父母會認為:“這個提意見的人‘刁難’,孩子天生是吵鬧的嘛。”

  在西方,父母從孩子剛剛喃喃學(xué)語開始,就反復(fù)跟他說清“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不同,灌輸“不要因為我們的存在 ,就妨礙他人”的觀念,這是禮貌和教養(yǎng)的一部分,孩子可以在自家的房間里當(dāng)“角斗士”、“運動超人”和“大分貝演講家”,但一旦進入影院、劇場、候車室等“公共空間”,父母會蹲下來對他反復(fù)講明:這里還有很多與你一起來看戲、吃飯、等待旅行的人,別人在閱讀、談話,不可肆意喧鬧和奔跑,不能影響他人。

  如果比較年幼的孩子還沒有這個意識,家庭中年齡稍大的孩子也會參與到言傳身教中來。我在斯德哥爾摩下榻的飯店,每一層都有一個公共客廳,相當(dāng)于樓層大廳,大廳有熱咖啡和免費書刊,可以看電視和上網(wǎng),這也是旅途中偶然相逢的人們增進了解的地方,就是在這個大廳里,我目睹了一個北歐家庭對孩子“公共意識”的熏陶產(chǎn)生的影響:電梯門開了,剛才還在說笑的父母,立刻返過頭去,對后出來的兩個孩子做了手勢——將食指豎放在嘴唇上,意思是:看,這里有別人,大家都需要安靜。兩個孩子,大的是個男孩,約5、6歲,小的才兩歲多,還不明白自己到了什么地方,依然在哭鬧。于是,令人驚訝的一幕發(fā)生了,那個男孩迅速走過去,一手牽起妹妹的手,一手的食指豎放在妹妹的嘴唇上,我和團友驚羨于小男孩在公共意識方面表現(xiàn)的素養(yǎng):我來到有許多陌生人的地方了,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妨礙了別人。

  在公共領(lǐng)域,個人的活動范圍和活動劇烈程度,都要縮小,這是一個必須要從小灌輸?shù)某WR,也是文明程度的表現(xiàn),不要認為吵鬧是孩子的天性,不需要去約束他,忽視孩子在肯德基餐廳和醫(yī)院候診室滿場飛奔,尖叫笑鬧。小時忽略了對孩子“公共意識”的培訓(xùn)與誘導(dǎo),而指望他長大自然變成一個公共場合的“文明人”是不現(xiàn)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