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名人李開復教子七大秘方,家長應該這樣教育孩子

google名人李開復教子七大秘方,家長應該這樣教育孩子

google名人李開復教子七大秘方,家長應該這樣教育孩子

google名人李開復教子七大秘方,家長應該這樣教育孩子
  引言:

  李開復年少時,父母對他的管教既開明又嚴格,在他五歲的時候,就讓課業(yè)表現優(yōu)異的他自己決定要繼續(xù)念幼兒園還是升小學,十一歲時就讓他離開臺灣,到美國求學。他描述自己自小就頑皮,但母親王雅清女士對他這個幺兒很是慈愛,從不曾因為他頑皮犯的小錯而處罰過他,但卻有一次,在他向長輩夸口自己考試總是滿分,“連九十九分都沒有看過”之后,為了要他戒驕,在他一次考不到滿分時,不惜以家法狠打他一頓。父母既愛他,又不放松地管教,讓他成為少數能夠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全球知名企業(yè)高級經理人。

  三十歲那一年,李開復自己也成了父親,他承襲父母對他的管教觀,敢于讓孩子獨立自主做決定。對于一對千金的教養(yǎng),他舍中國傳統的教養(yǎng)觀,并不以教出“乖巧”的孩子為目標,而認為“積極”是教養(yǎng)中最重要的事。因為目標不同,所以“規(guī)矩要愈少愈好”、目的是“培養(yǎng)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今年八月初,他接受《商業(yè)周刊》的獨家專訪,以“吾家有女初長成”的喜悅口吻,分享教養(yǎng)一對千金的心路歷程:十六歲的大女兒李德寧擅于文學詩歌,十二歲的小女兒李德亭自信活潑、擅于創(chuàng)作。他也坦誠分享身為父母可能會經歷的迷惑,曾經犯的錯誤,以及身為父親的愿望。以下是訪談摘要:

  主文

  教養(yǎng)子女有許多需要重視的原則,但如果我只能挑選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會說是培養(yǎng)孩子的積極性。有了積極,其它的特質如理智、快樂、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隨之掌握。

  主要的理由是因為今天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地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么做;但當一個孩子有積極性的時候,無論是要讀書,要實踐學習如何找工作、找興趣,其它的事他都可以自己安排,當你有了積極性之后,就可以自己設計了。

  雖然我們做父母的都想要把子女呵護一輩子,但培養(yǎng)他們積極獨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并不是說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就讓他要獨立。當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父母還是要輔導,但是父母親要學著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去決策。

  只是聽話不是優(yōu)點

  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從這個觀點來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yǎng)小孩的目標。但如果乖是善體人意、懂禮貌,這些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力來跟我們討論一些事情。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孩子愈大 規(guī)矩要愈少
  雖然我相信啟發(fā)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規(guī)矩。我對“規(guī)矩”的定律有四個:

  1. 定好規(guī)矩,但是首先把規(guī)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

  2. 在規(guī)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 違背了規(guī)矩孩子將受到講好的懲罰;

  4. 規(guī)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啟發(fā)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訴他原因,孩子不會因為你說的一件事是對的或是錯的,就在心里深深記住。設立規(guī)矩卻又不講為什么,一方面,小孩子就無法學習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會把父母親定位為獨裁者,沒有通融的余地。如果你訂了一個他無法接受的規(guī)矩,他不是認為你不好,就是會叛逆性地想去做什么。

  這些規(guī)矩,如果你把它訂得像是監(jiān)獄般的死硬,如果孩子違背了,我就要來處罰,孩子聽話就會變成一個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規(guī)矩恰恰就會讓孩子變成消極被動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變成積極主動。

  我覺得孩子愈小的時候,可能愈需要這些所謂的規(guī)矩,但隨著孩子長大,可能父母要學著信任孩子。違規(guī)要懲罰,但規(guī)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我們(家)到底有多少規(guī)矩?其實我都想不出太多的規(guī)矩,可能不會超過三、四件事。比如說,她們出門的話,我們會訂一個時間,希望她們能夠(在那之前)回來;計算機上、網絡上不能與陌生人聊天,還有重視禮貌,見到長輩尤其要站起來,還有,就是負責任,自己的房間要收干凈,吃完飯要把碗拿到廚房。這些可能是我們會去要求的。

  很嚴重的像是喝酒,吸毒,打人,我覺得不用立規(guī)矩了,這是非常清楚不可以做的。她們也理解這是不可以做的,所以我們不用去重復。

  但另外,我們也不會因為她們違反了規(guī)矩,就馬上處罰她們,偶爾忘一次就處罰也太(嚴厲了)。所以前提要講清楚,違背規(guī)矩之后先提醒,可能是多次提醒沒用之后才會考慮處罰。

  其實孩子學父母親并不是只是聽規(guī)矩,他們會看你怎么做,而不是聽你怎么說。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會跟他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他們當然會認為,原來這樣子,生氣時就應該這么說話。他們慢慢地就會耳濡目染,學習了這些壞習慣。所以做父母的要注意自己的以身作則。

創(chuàng)造不需要處罰孩子的環(huán)境  
  不過,處罰還是會的。我大女兒比較小的時候,可能是六、七歲的時候,在計算機上與陌生人講話。我們那時與她約定,如果你在網絡上與陌生人講話,還是上了一些比較不好的網站,被我們發(fā)現,就可能……比如說,兩天不可以用計算機。這是他們比較小的時候,現在已經不管那么多了(笑)。

  但我覺得,任何的懲罰應該都盡量地不要做。我會寧愿讓她沒有犯錯的機會,而不是讓她犯錯、被發(fā)現… 然后受到懲罰。

  每一次孩子違背規(guī)矩受到懲罰,其實對她的心靈都是一種打擊。孩子違背規(guī)矩的話,可能都有理由。也許她是抱著僥幸的心態(tài);也許認為這件事只要不被捉到就可以做;也許她說,你訂的規(guī)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么理由,最后孩子違規(guī)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被捉到或沒被捉到,對她都是負面打擊。

  所以什么是我們在乎的?寧愿營造一個環(huán)境,讓她沒有機會犯錯。比如說,我們會把計算機放在家庭廳里,位置就在廚房,餐廳,客廳中間,每天我跟我太太,總有一個人會在這三個地方走來走去。這并不是監(jiān)視她,我們也不會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么事,但她知道我們在她旁邊。

氣忿下先叫停 發(fā)怒處罰傷害大 
  不是光立規(guī)矩的問題,還有互相體諒的問題。假如說,她脾氣不好,對我們大叫之類的,我們也會去考慮是不是因為青春期荷爾蒙,而不會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

  如果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講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樣的,你在氣頭上,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一個叛逆期的青少年發(fā)脾氣,你打他一頓,罵他一頓,大概也沒有什么用處。還不如叫停,當時你就不要理他,等雙方氣消之后再來講道理。

  我有些時候也會脾氣不好,我也會希望對方可以叫停,兩個脾氣不好的人在一起辯論,不會有好下場。

  (教養(yǎng)孩子)和與他人相處是一樣的,無論我是在公司里面對同事,還是對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時候當一方開始發(fā)脾氣不理智了,另一方一定要學會叫停,這是我從人生歷程慢慢學到一個比較有用的方法。

  對呀,我也承認我打過小孩。大概是在她們(兩個女兒)十歲以下,各挨過一次打。過去幾次,當我比較不理性的時候,對孩子太兇了也好、打她們也好,事后都蠻后悔的。并不是說她們沒有做錯,不該得到懲罰,而是覺得這樣對父女關系,對她們的成長過程,都有負面的影響。

  身體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復愈的,但如果傷了她的心,你對她這樣粗暴,她會想,“你是不是不愛我了?”或者親子的關系會變得有點隔閡,“你是我的朋友,你怎么可以打我?”讓她們覺得無助;或者做父母親的會覺得,“我怎么是這樣的一個人?”這些情況會造成我,或者其它(有相同情況)父母的后悔。這時就應該下一個決心,就是以后不要動手。
百分之三的時間想管教 百分之九十七時間做孩子的朋友
  其實,考慮孩子的時候,我最多百分之三的時間在考慮紀律與處罰,百分之九十七的時間,與這些一點關系都沒有。我覺得我們做父母主要的工作是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后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如果把管教當作是父母對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質上,就注定要失敗了。

  比如說,我大女兒會喜歡寫些愛情小說與詩歌,然后我就會想辦法幫她去修改啦、出版啦,鼓勵她哪一篇寫得好啦,會跟她開玩笑啦,說這篇是不是在講你自己的故事啦?

  小女兒比較頑皮,她喜歡拍一些好笑的照片,我也會跟她錄一些好笑的音啦,拍一些Video(影片),寫一些自傳啦,她年齡小還不會打字,都是我?guī)退颉?/p>

  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惡意的同學中傷,于是我慢慢培養(yǎng)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夸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她寫出興趣之后,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編按:見附件Cynthia Lee的自傳) ,到處給人看,還放到了我的網站上的“個人背景”里。(笑)

  以前我大女兒比較害羞,有些問題沒有聽懂也不發(fā)問。我和她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后,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所以她就訂了一個目標,每天上課時一定要發(fā)問,把不懂得的問題問懂,每天下課時衡量自己有否做到。后來達到了這個目標,但是除了發(fā)問,她上課不參加討論。在下一個目標,她就訂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舉手參加討論。一年后,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fā)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 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日
  我兩個女兒喜歡逛街,我也培養(yǎng)自己去逛街的習慣,她們喜歡臺灣年輕的歌手,我也跟著聽呀!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計算機游戲,我都會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學習他的語言,他們是不可能會來學你的語言的。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當作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他一天經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他做了什么“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其實父母親要做孩子的朋友,定義就是無話不說。你要讓他對你無話不說,前提是他要對你有足夠的信任,“說了以后你不能罵我,不能批評我,不能認為我很壞,很不好”,最多你是聽我傾訴,或幫我開導,而不是一聽就要處罰。

  我的為人處世很多是學自我的父親母親,但是父親在世時,他沒有和我很親近。在他過世之后,我只能通過我的母親、兄姐來理解他的想法或為人。我想這是中國常見的父子關系。我感覺到,父親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沒有機會更多認識他,因為這份遺憾,我盡量花時間陪我的小孩,而且盡力做一個可以和她們說心里話的父親。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以后,無論他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總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把我當作朋友。

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 沒有被懲罰的威脅
  我兩個女兒喜歡逛街,我也培養(yǎng)自己去逛街的習慣,她們喜歡臺灣年輕的歌手,我也跟著聽呀!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計算機游戲,我都會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學習他的語言,他們是不可能會來學你的語言的。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把孩子當作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他一天經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他做了什么“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其實父母親要做孩子的朋友,定義就是無話不說。你要讓他對你無話不說,前提是他要對你有足夠的信任,“說了以后你不能罵我,不能批評我,不能認為我很壞,很不好”,最多你是聽我傾訴,或幫我開導,而不是一聽就要處罰。

  我的為人處世很多是學自我的父親母親,但是父親在世時,他沒有和我很親近。在他過世之后,我只能通過我的母親、兄姐來理解他的想法或為人。我想這是中國常見的父子關系。我感覺到,父親是很了不起的人,但沒有機會更多認識他,因為這份遺憾,我盡量花時間陪我的小孩,而且盡力做一個可以和她們說心里話的父親。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以后,無論他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總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把我當作朋友。

培養(yǎng)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卻導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

  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ker)指出,“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里,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边M入了社會后,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yè)、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板、創(chuàng)業(yè)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

  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我小時候記得最清楚的事,是我五歲的時候,告訴父母親說我不想讀幼兒園了,大部分的父母親可能會說“好呀,好呀,我認為你應該繼續(xù)讀?!被颉安?不,不,你不該再讀了”。但我的父母就是把這個決定交到我的手上。

  他們一方面告訴我說,你去讀的話,可能是全班最小的學生,與你同齡的人在一起,有什么不好呢?另一方面也告訴我,當然,你要去讀也可以,我認為你可以學得更快,成長得更好,還告訴我如果考試過了就可以讀。講清楚事情的利弊,讓我決定。

  當Google創(chuàng)辦人布爾(Sergey Brin)與佩吉(Larry Page)接受記者訪問,到底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于曾經就讀過的哪個學校時,他們的答案并不是斯坦福大學,而是蒙特梭利小學。因為在那樣的環(huán)境,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除了把選擇權給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負責心、好奇心,信任他們,別無他法。然后,還有五件不要去做的事:

  (1)不要用太多規(guī)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要說,“不準!”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懲罰失敗??梢詰土P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學習最好的來源,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chuàng)造的動力。如果父母只要想要孩子避免失敗,會有幾個不好的后果,第一個就是孩子可能會為了怕失敗只去追尋那些很簡單的目標,不敢自我挑戰(zhàn),把自我的目標訂得太低了,第二呢,他可能認為失敗是一種懲罰,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敗了不承認,或是無法從中學到教訓,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3)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5)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不要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

  在管教的方法上,沒有一定的對錯,因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我覺得父母親也有自己的個性,不代表只有一種方式(才是對的)。但對我來說,我個人認為(加強語氣),對一個孩子來說,你用“不允許”,“不準”,“做了違規(guī)就要處罰”,這種傳統的方法來教導孩子的話,我覺得他會學會的就是:“我不應該做這件事,因為我怕懲罰”。

  我覺得更好的方式是鼓勵他們,激發(fā)他們去做想做的事情,每個人都該有自己想追尋的理想,更鼓勵他們正面地往這邊走,負面的則才用“稍稍的”懲罰把它擋住。

中國兒童教育網accelerateyourinfluence.com致力于提供給廣大幼兒教師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每天將會整理當天由我們的老師團隊提供的參考教案和各種教育相關資源,讓廣大老師輕松備課。大家有任何問題和建議歡迎與我們聯系,謝謝大家的支持了,因為你們的支持我們將做得更好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