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介入不當的四種表現及成因
時間:2008-11-19 01:58:02
教師介入不當的四種表現及成因
一、低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力,以自己的理解作為標準,代替學生理解
這是一節(jié)《面積與面積單位》課,為了使學生理解“面積”概念,上課開始后,教師請學生通過用眼觀察、用手觸摸感知并理解黑板面、文具盒面、課本封面的大小,從而形成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學生活動結束后,教師請學生說說什么是面積。一位同學回答指“占地”,教師馬上補充:也就是指黑板面的大小。后來當教師提問文具盒、課本封面的面積指的是……學生不假思索、異口同聲回答指的是大小?!罢嫉亍笔且环N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在學生思維之初,借助形象表達某概念是合理的,也是允許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的過早介入,中止了學生對概念的自主體驗與理解同化的過程,學生沒有搜集信息,分析處理,而只是揣摩教師的意圖,迎合教師的期望,導致思維沒有得到充分的展開,始終處于待激發(fā)的平衡狀態(tài),造成理解的單一化、標準化,形成固定思維、機械記憶。
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定教學情境,加快學生思維的轉化過程,而不能人為地造成思維斷層。例如,上海的潘小明老師在講授“循環(huán)小數的認識”一節(jié)時,為使學生理解“循環(huán)”一詞,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
師:同學們,一年中有哪幾個季節(jié)?
生(齊):春、夏、秋、冬。
師:再說一遍。
生(齊):春、夏、秋、冬。
師:繼續(xù)往下說。
生(齊):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
(教師做手勢讓學生繼續(xù)說。學生說著說著聲音漸漸小了,最后滿面疑惑不愿意說了。聽課教師會心地笑了,掌聲熱烈。)
師(面帶微笑):怎么停下了?
生:說不完。
師:哦,說不完。能不能找到規(guī)律呢?大家討論一下。各小組推選一個代表說說看。
生:春夏秋冬的出現是有規(guī)律的,順序不變。
生:出現的過程是永遠不停止的。
生:春夏秋冬是重復出現的。
(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不時參與引導,并板書一些重要的詞語:依次、不斷地、重復)
師(歸納):我們把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的現象叫做循環(huán)。
在這里,潘老師并沒有把“循環(huán)”一詞的含義直接教授給學生,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理解,而是讓學生通過活動理解,這樣自主獲得的概念才是最深刻的。
二、過早揭示問題的重點難點及矛盾,使學生對矛盾的認識仍停留在感性的低層面上
學生感知面積概念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上面積的定義:物體的表面圍成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然后教師強調定義中“圍成的”一詞,并出示兩個圖形:∠,提問:這兩個圖形可以求面積嗎?學生回答:不能,因為這兩個圖形不是“圍成的”。我們認為,學生自行閱讀定義,對定義的準確理解程度不一,可能形成多樣化的理解。教師的過早介入,使得學生中止了對概念的思考判斷的過程,無選擇地接受了教師的暗示。學生的回答并不表示他們完全理解,而只是教師聲音的復制。筆者想到北京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執(zhí)教的《分數的初步認識》,為強調概念中的“平均分”,吳老師設計了一個判斷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占。對這個問題學生出現兩種不同的答案,雙方各執(zhí)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吳老師沒有簡單揭示答案,而是組織兩個辯論隊進行辯論,不同觀點的學生在辯論(舉反例)中逐漸融合,達成一致,因此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較高。實際上,學生在聽到一種與自己相反的(或者不完全相同的)結論時,他就接受了挑戰(zhàn),他的思維接受了碰撞,而這種挑戰(zhàn)來自于同學而非教師的時候,碰撞會更加激烈和深入。由此可見,教師的過早介入縮短了學生思考判斷的過程,雖然可以起到明晰概念的作用,但遠不及學生通過自主思考獲得來得深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創(chuàng)設矛盾,激發(fā)碰撞,誘引思考,促成創(chuàng)新。
三、對異于自己預設的思路、方法本能(但非故意)地排斥或抵制,與一些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具有探索價值的材料失之交臂
例如,在推導長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中,教師先出示投影(圖略)。
師:你們有什么辦法得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生1: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擺量。
生2:畫方格的方法。
……
學生用擺方格的方法合作求出學具中長方形的面積并記錄在表中。
師:如果我們測量操場面積、廚窗面積能能用擺方格的方法?
生3:面積太大了。
生4:可以。 師:可以是可以,但面積怎么樣?
生(心領神會):太大了。
師:那怎么辦呢?
生5:拿尺子在地上畫。
生6:量。
師:面積能直接量出來嗎?面積與長方形的什么有關系?(提示:周長、長寬、大小)
可以看出教師在引導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步步設問,把學生往自己預設的陷阱中引導,以設問代替了學生思考及自主選擇方法嘗試的過程?!秾W記》云: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教師應把獨立發(fā)現的機會讓給學生,應提供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獨立分析事實,只有當學生在具體事實與結論之間建立起聯系時,他們才體會到發(fā)現的樂趣,這也加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并很想將其付諸于實踐。
對同一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吳正憲老師的處理。
師:同學們剛才測量了文具盒、課桌及黑板的面積,老師想測量一下整個舞臺的面積,應選取哪個測量單位,怎樣測量?
生:用1平方分米為單位。
師:好,愿意的同學請自己到前面來,幫老師測量。
大部分同學站起來,開始測量。只有幾個學生坐在座位上沒有動身。吳老師走到這幾個學生面前,輕聲和他們交流。不一會兒,陸續(xù)有幾位同學停止測量,想走回座位。吳老師馬上上前詢問怎么不量了?學生回答,紙片太小,舞臺太大了。(臺下笑聲一片)吳老師請他們回到座位,其他同學見狀紛紛站起來,回到座位,還有幾個學生在臺上,或彎腰或蹲著測量。
師:你們愿意量下去?(生:愿意。)
師:好,那你們就繼續(xù)吧。什么時候不愿意了,就自己回座位吧。(轉向已回到座位的學生)
師:剛才我注意到有幾個同學沒有去測量舞臺的面積,他們說舞臺面積太大了,而1平方分米單位太小了,所以他們不愿意去量。你們中途停下來,是不是這個原因啊?(生:是。)
師:面積單位太小,怎么辦呢?
生:找更大一點的面積單位。
這時那幾個學生也返回座位,只有一個學生還在不停地測量。吳老師轉向那個學生。
師:你都累得滿頭大汗了。你還愿意量下去?(生:愿意。)
師:那好,你就量吧。我們繼續(xù)講課。
臺下笑聲一片,掌聲一片。吳老師開始講新的面積單位——平方米。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的來龍去脈,創(chuàng)設矛盾,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谶@一點,吳老師在導入新授知識——平方米之前,巧妙地利用不當測量單位所引起的矛盾,使學生產生困惑,激起學生解決問題(選取適當測量單位)的欲望,從而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可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另外,新課標指出要允許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要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fā)展。面對最后那名學生固執(zhí)地采用自己的方法測量,吳老師尊重學生,寬容地對待學生的自主選擇,對其選擇策略并不急于評價,而是作了延遲,其目的在于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反思,并進行自我評價。
四、急于趕教學進度,提出問題自問自答,以自己的活動代替學生探究
由于受傳統教育觀、教學觀和課堂教學評價的影響,部分教師為“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使得公開課或觀摩課順利地進行或完成,往往不能心地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而以自己的活動代替學生主動探,造成教師一言堂,課堂教學成為教師的“獨角戲”。
如在《長度和長度單位》這一節(jié)市級公開課上,教師完了長度和長度單位的教學,為拓展學生所學知識,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測量一位同學的腰圍,應該怎樣量?從數學思想角度看,教師在這里滲透了轉化的思想,即把曲線段轉化為直線段來測量。教師的設計意圖是好的。但問題提出后,沒等學生做出反應,教師把講臺上的短尺、直尺收起來,并告訴學生這些工具有局限,不便操作。接著,教師出準備好的彩帶,親自示范如何用彩帶圍住某同學的腰,然后再測量所圍彩帶的長度,或者量結點剩余的部分,用彩帶總長度減去剩余長度也可以得到腰圍。在這里,教師完全是一位保姆,過于低估學生的能力,過于強調課堂教學的流暢性,過于關注自的表現,完全忘記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樹立新的教學觀與學生觀,轉變教師角色,調整教學行為,在這些方面,教師應切實把握其中的思想髓,敢于舍棄舊觀念,善于反思教學行為,敢于否定與課程改革不相適應的行為。只有從觀念及行動上完全保持與課程改革要求相一致,我們的改革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推薦文章
- 小學教學 熱”問題“冷”處理
- 小學課堂教學的實用技巧
- 關于小學教學 課堂常見情況的處理
- 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總結藝術
- 關于小學教學數學試卷的評析方法
- 關于小學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10條新軍規(guī)
- 關于小學教學自己出題自己做 不亦樂乎
- 小學教學 成功的嘗試 有創(chuàng)意的探索
- 關于數學教學要注意幾個“慢”
- 關于簡易的“手指”與“卡片”游戲
- 關于數學復習的常規(guī)方法
- 數學教材“三讀”法
- 關于季亞琴科的集體教學方式
- 中學生五一勞動節(jié)黑板報
- 優(yōu)秀想象作文:小烏龜說話了
- 大班科學:我見過的影子
- 分類,孩子智力發(fā)展的前提
- 小兒喉嚨痛的原因與治療
- 中班民間體育游戲教案《丟手絹》
- 中班游戲教案《小玩偶換裝秀》反思
- 中班音樂教案《歡樂舞》反思
-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噴泉反思
- 兩個字公司起名,獨特有含義的公司起名大全383個
相關文章
- 幼兒園工作經驗交流: 北京市幼兒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狀況及成因研究
- 北京市幼兒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狀況及成因研究
- 課題計劃:幼兒糾紛現象的成因及教育對策
- 幼兒攻擊性的表現,成因及其對策
-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數學《練習四》 9.做一做,填一填。 用16根同樣長的小棒擺出不同的長方形,能擺出種?它們的長和寬分別是幾根小棒的長度?同桌兩人合作完成。
- 畫楊桃一文種,6到17段老師的不同表現在哪里畫出來
- 幼師常用資料:教師介入幼兒園小班幼兒區(qū)角活動的準確時機
- 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及表現力的小班美術教案:一盆花
- 讓幼兒開開心心的玩:教師介入幼兒個體游戲的方式與方法
- 幼兒園教師成長感悟:幼兒教師在觀摩教學中的“表演”
- 幼兒園教師成長:敘事研究當今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
- 幼兒園教師感悟:我看“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關鍵因素”
- 淺談教師情感表現對學生情感體驗的影響
- 及早發(fā)現寶貝6種運動落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