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論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論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論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任何事業(yè)或活動的成功,必須使其思想和行為都適合于客觀的規(guī)律。對大多數(shù)兒童而言,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本身是枯燥的 ,我們知道斯金納的理論發(fā)現(xiàn)是從動物學習的實驗開始的。他設計了一只被稱為“斯金納箱”的實驗裝置,里面裝著一只饑餓的老鼠,一根控制桿連系著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動,每壓一次控制桿就能得到一顆食物。這樣,老鼠不斷地壓控制桿,不斷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學會”了這種取食方法。在這里,取到食物就是對老鼠操動控制桿的一種強化。隨后,斯金納重復對鴿子、貓等動物進行類似的實驗,都證明,及時地給予報酬、強化、是促進動物學習的主要因素。

    由動物而推斷人,斯金納認為,人類的學習也是一種操作反應的強化過程(“強化”在他的教學理論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過操作性強化,一個比較完整的新的行為單位可以被學會,或者一個現(xiàn)存的行為單位可以被精煉。而要使教學或者訓練獲得成功的關鍵,就是要很精確地分析強化效果,并設計操縱這個過程的技術――建立一個特定的強化列聯(lián)。也就是根據(jù)學習的目標,在促進學習者學習時,不斷地給予強化,促使學習者向著學習目標邁進。
    根據(jù)操作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一位教師要實施讓幼兒養(yǎng)成某一習慣,必須考慮哪些問題呢?
    首先要仔細地考慮,在特定的時間里計劃教學的內容是什么,這些教學內容最終是要通過幼兒的學習行為的獲得來表示的。其次要考慮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強化物。這種強化物包括兩種:一種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所操縱的材料具有強烈的興趣性;另一種是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獎勵,譬如教師的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贊語,一個五角星,一件獎品等等。第三,強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師要把非常復雜的行為模式逐漸精致地作成小的單位或步驟,也就是把教學目標進行具體分解;確定每個步驟都保持行為的強度,以使強化的次數(shù)能提高到最大限度。因為興趣是學好每一樣東西的基礎和動力。這一點已經得到教育學家的肯定。

下面結合其理論談談具體如何做?

1.興趣能調動一個人內在的積極性。學習心理學指出,培養(yǎng)幼兒的注意力,依賴于對學習的興趣。越是有趣的事物或活動,越能激發(fā)人的行動和大腦活動的積極性,這個積極性的具體標志,就是注意力??梢哉f,幼兒對某一事物一旦產生了興趣,對學好這就有了一半的保證。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斯金納也認為:“人的學習也是一種操作反應的強化過程,通過操作性強化,一個比較完整的行為單位可以被學會?!边@個操作性強化,就是運用多種生動形式,對某一確定的內容進行反復教育,使形式的魅力轉化為對所學內容的魅力,即產生學習的興趣,進而促使學習者向著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