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尊重孩子

教育需要尊重孩子

教育需要尊重孩子

  提問,是父母了解孩子、與孩子交流的重要方式。但如何“問”,還是有點講究和藝術(shù)的。

  變“好問”為“問好”

  有一些“好問”的父母:孩子寫封信,要問是寫給誰的;是男的還是女的;學(xué)校里某門功課做次小測驗,要問排在第幾名,是進(jìn)步了還是退步了;孩子這里問不出,還要向孩子的老師問,向孩子的同學(xué)打聽。這種“好問”主觀上是出于對子女的關(guān)心,但問得過多過細(xì),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老是疑神疑鬼,沒有信任感,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須知,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一番天地,父母“逼”得太緊,會引起孩子維護自己一方領(lǐng)地的警覺,從而不愿與父母打開天窗說亮話。況且,孩子上了一天的課也夠累的,回到家與下班的父母見面時,正是身心疲累的時候,他們所需要的是父母的溫馨問候,這能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guān)心與信任。有了信任,孩子就會無話不談。

  變“問答”為“答問”

  不少父母總會自覺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我是父母,我問你,你必須回答。這樣容易讓孩子造成一種“受審”的不平等感。特別是孩子上了中學(xué),獨立意識增強,在父母審問的情況下,孩子容易用假話、謊話來應(yīng)付。聰明的父母會引導(dǎo)孩子主動“問”父母,而父母在“答”中進(jìn)行適時的引導(dǎo)。能夠做到這一步的條件是,父母平時要注意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孩子同學(xué)打電話約他去書店,專制作風(fēng)的父母會問:“誰打來的?男的女的?叫你干什么?”而在民主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可能會在父母問之前就說了:“某某同學(xué)叫去書店,你們沒意見吧?我是騎車去還是步行去好呢?”

  變“質(zhì)問”為“詢問”

  “你怎么回來得這么晚?”“路上跟誰在一起?”“這次考試為什么考得這么差?”“跟你說過了為什么還這樣!這是許多父母要了解情況或表示不滿時常用的口氣。
  在這樣的質(zhì)問下,膽小一點的孩子馬上會眼淚汪汪,而遇到稍微犟一點的孩子,家庭斗爭肯定無法避免。無論怎樣,父母要了解一點真實情況反而難了。其實,同樣的話,換上“是不是這樣”、“說說原因好不好”之類商量的語氣,會使孩子樂于與父母交流,即使是犯了錯誤的孩子,也會有臺階下,能主動說明自己的情況或表示自己的悔意等。

  變“直問”為“曲問”

  有些父母往往直奔“主題”,我要想知道什么就問什么,往往有傷孩子的自尊心。其實,“問”的目的是為了引導(dǎo),委婉地“問”往往能滋潤孩子的心田,而“問”本身也可以是一種暗示、一種提醒、一種期望。“你沒事吧?”是一種關(guān)切,“這樣的事你總不會做吧?”是父母的一種態(tài)度與提醒,“我兒子一定能行,對吧?”則是一種鞭策。
  “問”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孩子。不少父母往往有這樣的單向思維,孩子是我生的,他有什么事,我問他是正當(dāng)?shù)?;而很少反過來問問自己本身有沒有問題。要學(xué)會變“他問”為“自問”:“我有沒有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我是不是太武斷了?”去掉“父母總沒錯”的思想,與孩子的交流就會變得更順暢,教育效果也會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