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磨課說“不”

對磨課說“不”

對磨課說“不”


    如今,在許多地方的許多學校,“磨課”已經(jīng)成為一種熱潮。每次教研課、優(yōu)質(zhì)課、賽課、觀摩課、考核課、聯(lián)誼送教課……都非得“磨”上兩遍、三遍甚至更多遍不可。作為學校(或?qū)W科教研組)一級組織的集體性推敲教學設計的教研活動,一次好的磨課能較好地發(fā)揮教師同伴互助的作用,促進教師個體和群體教學智慧的提升。毋庸置疑,好課是“磨”出來的課,是“雕”出來的課。君不見,好課“磨”你千遍也不厭倦嗎?教師的課堂設計、引領技術在反復地“磨”中漸臻完善,并達到藝術的層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倘若跳出教師層面,站到我們的教育主體——學生這頭,深入思考一下,便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磨課其實有許多地方值得商榷。
    
    一、 磨課“磨”薄了學生的“雙基”底子
    
    但凡磨課,多是為了比賽、展示等公開課。在語文學科上,存在著“選擇第一課時,做第二課時事”的狀況。一上來就“英雄不問出處”,不去了解全文的整體,不去把握事件的起因結(jié)果,不去觸及人物情感、性格形成的來龍去脈,便抽取課文片段,作語段的深入解讀、體驗感悟,以期從中體現(xiàn)教師的設計水平,展示教學引領風采。反復磨課,也是為了達此目的。特別是一些中高段的課,字詞、讀通讀順、整體感知等基本功都作為可有可無的附帶品、點綴物,用得著時提一下,用不著時難覓蹤影。而且,普遍重視在第一課時將課文人文要求提高到第二課時的高度,讓人感覺雖然只學了其中某一部分,但課文已經(jīng)學完了,思想情感教育已經(jīng)到達了“最高”層次,后面的課時好像無事可做了。語文學習是一個逐步積累、形成素養(yǎng)的過程,如此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長,將給學生“雙基”落實帶來隱患。
    
    二、 磨課“磨”出了學生的浮躁心態(tài)
    
    教師在設計公開課時(特別是賽課等),往往跳過正常教學進度,選擇某一課文,或單元的起始知識點,“借”個班級開始磨課了。師生一起走過“激情燃燒的40分鐘”,課文還沒學完呀,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你們自己的老師來分解吧?!澳ァ蓖暾n的教師拍拍屁股走人了,后續(xù)的內(nèi)容按教學進度還沒學到,不好意思,先放一放吧。時間一長,像文前所述那樣,有時老師自己都不經(jīng)意地忘卻了。有時遇到公開課多,組內(nèi)的、校內(nèi)的、縣級的……頻繁磨課,嘴上說起來“我們都已經(jīng)學過了”,實際上學得如何呢?還得打一個問號。有些學得不夠扎實的還處于一種半懂不懂的狀態(tài),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掌握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學生一旦產(chǎn)生了這種浮躁的心態(tài),就再也無法靜下心來埋頭學習。
    
    三、 磨課“磨”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為普通教師,筆者曾多次參與磨課,也看過不少這類課的出籠。為了使教師的教學設計更“合理”,更“豐滿”,更“藝術”,用到哪班是哪班,反復試教。有的學校小,“磨”幾遍便把整個年級的所有班級都“磨”過一次,但覺得課還不夠完美,便把同一批學生再拉來上一遍,或者從中擇取一部分。筆者曾聽一個比較優(yōu)秀的孩子抱怨:“(這課)我已經(jīng)聽過兩遍了,還要叫我去上,我煩都煩死了?!痹谀フn的名義下,學生成了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試驗品,成了教師展示高超技藝的配角,成了教師教學藝術表演的“道具”……成功的磨課倒也好,學有所獲。失敗了呢?誰舍得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班里讓老師作為試驗品?或許在那一堂眾人矚目的公開課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xiàn),可在這背后,學生又是什么?把學生放在哪?還是具體的有個性、有生命的主體嗎?在教師課堂教學水平提升的同時,放棄的是對學生課堂主人地位的尊重。
    從這個角度,筆者以為,不妨大膽地對磨課說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