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不可忽視腦科學

幼兒教育不可忽視腦科學

幼兒教育不可忽視腦科學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腦高級功能研究實驗室主任翁旭初博士,在接受《早期教育》雜志記者采訪時,介紹了國際上腦科學的發(fā)展、腦科學與科學育兒的關系以及如何根據腦科學原理指導我國的幼兒教育。

  國際上腦科學發(fā)展的基本情況

  感覺、運動、學習、記憶、語言、思維以及情感個性等一切心理活動和認知功能都是腦的功能。因此,揭示腦的奧秘不但是科學父母期以來的夢想,也是我們認識人類、掌握人類心理活動的最基本的依據。
  腦科學的任務就是要揭示腦的結構和功能。由于腦的極度復雜性,盡管人們已經從分子、細胞、核團到整體等各個層面上對腦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但至今仍無法對腦機制的許多心理活動和認知功能作出肯定的解釋。
  近年來國際腦科學發(fā)展出現了新的轉機。一些新技術的出現使以往某些認為難以捉摸的問題現在可以進行客觀的研究了。比如,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可以逐漸鑒定出參與心理活動的關鍵分子;通過記錄清醒動物在某種心理作業(yè)時腦細胞的活動,可以揭示出行為與腦細胞活動之間的關系;用無損性腦成像技術,可以直接觀察人類心理活動過程中腦內的變化。
  鑒于腦科學的重大意義和可能出現的一些突破性進展,各國科學家和政府部門都特別重視腦科學。美國和歐洲分別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提出了各自的“腦十年”計劃,而最近日本出臺的“腦科學時代”計劃總投資將達20000億日元。我國在最近幾個5年計劃中,有關部門也都將腦科學作為重點學科予以支持,特別是1999年科技部啟動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guī)劃――“腦功能和腦重大疾病的基礎研究”,這標志著我國腦科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腦科學與科學育兒有什么具體關系?

  關于腦科學與科學育兒之間的關系,可以從以下一個經典實驗中得到啟示:早在60年代,美國科學家就發(fā)現,生長在豐富刺激環(huán)境中的大白鼠遠比生長在貧乏刺激環(huán)境中的大白鼠聰明,而且在兩種不同環(huán)境中生長的大白鼠,其腦的化學成分和腦細胞形態(tài)有顯著不同。由此可見,早期環(huán)境對腦智力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科學家還進一步發(fā)現,嬰幼兒時期是腦發(fā)育,相應地也是個體素質和智力形成的關鍵時期,過了一定年齡(心理學上稱為關鍵期),許多能力就很難獲得了?!袄呛ⅰ钡睦?,就證明了這一觀點。最近一項腦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學習第二語言的早晚可以影響腦內的語言加工系統(tǒng),如果在6-7歲以前學習第二語言,則閱讀第二語言和閱讀母語所參與的腦結構是相同的;而6-7歲以后學習第二語言的人,在閱讀第二語言時參與的腦結構與閱讀母語時已有所不同。
  由此可以肯定,忽視嬰幼兒腦與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不按照腦發(fā)育的規(guī)律教育孩子,必然對個體腦發(fā)展和心理功能發(fā)展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腦科學應該為合理的嬰幼兒教育提供科學的指導。

  如何根據腦科學原理指導我國的幼兒教育?


  我國嬰幼兒教育中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是如何科學地教育正常的嬰幼兒,比如什么時候開始教育、采用何種方法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應該可以從腦科學中尋求答案。二是如何正確對待腦功能發(fā)育不全或不正常的嬰幼兒。這些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患有閱讀困難和兒童多動癥(學名叫兒童注意缺損或多動綜合癥)等腦功能障礙。對這些孩子就需要依據腦科學等科學技術進行適當的治療,在教育方法上也應采用與正常孩子不同的途徑,否則就會阻礙他們的成長。
  當前在嬰幼兒教育中存在著一些不良的傾向,一種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包括一些所謂超前教育),抑制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另一種是把腦研究中的一些尚不成熟的結果片面地加以渲染,“創(chuàng)造”出所謂新的速成教育方法,期望短期內培養(yǎng)出許多“小神童”。但長期下去可能會發(fā)現這些孩子在個體素質發(fā)面存在嚴重的缺陷。
  當務之急是請有關部門組織力量開展針對性的研究,同時加強科學宣傳,使父母和教師不至于被一些商業(yè)操作和媒體宣傳所迷惑。另一方面,科學家也應該自律,不要把自己不成熟的研究結果公布出來。
  當今,越來越多從事腦研究的科學家開始關注教育,而從事嬰幼兒教育的教師也開始學習腦科學的知識。可以相信,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將不斷為嬰幼兒教育提供新的科學建議,嬰幼兒教育也將越來越符合腦功能和腦發(fā)育的規(guī)律。



(責任編輯:暖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