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改變的“效果律”
時間:2022-10-07 21:36:10
行為改變的“效果律”
為孩子的行為找一個合理的理由,并不意味著對他們的行為采取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而幫助兒童找到改變行為的辦法,比打罵一頓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包括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但不管是自己嘗試形成的,還是模仿他人而學會的,都有一個“效果律”。所謂“效果律”,是指當一個偶然的行為出現后,如果得到好的效果或結果(如:受到表揚、得到食物等獎賞性反應),這個行為日后再次出現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多次反復就形成習慣或行為模式。反之,如果一個偶然出現的行為沒有取得好的效果(如:受到批評、挨打等懲罰性反應),日后該行為的出現頻率將減少,甚至不再出
現?!?/P>
“效果律”可以很好地解釋古人為什么會“守株待兔”,學生為什么回答問題挨了批評,或者看到其他同學換了批評,日后主動回答問題的表現就會減少,現實生活中為什么越是取得成功,勁頭就越足這樣一些現象。
“效果”受到傳統(tǒng)、習俗、文化、禮教等特定環(huán)境的影響,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產生不同的效果,得到不同的社會評價,進而導致個體不同的行為方向。西方文化鼓勵兒童大膽探索,積極表現,孩子的積極行為會獲得肯定;東方文化則更強調內秀與忍讓,安靜好思會得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同樣的“活潑好動”,在西方人眼里非常正常,而東方的父母則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癥”了?!?/P>
轉載自《文匯報》
推薦文章
- 怎樣對付“小磨蹭”
- 偉人父母談成功教子四大秘訣(二)
- 劉墉教子
- 球王教子的啟迪
- 蓋達爾當眾將女兒趕出會場
- 宋慶齡的父親育兒經
- 自己努力,自己收獲--洛克菲勒家族的家教
- 當代名人成才的家庭因素
- 斯特娜夫人的天才教育法
- “對每一個美分珍愛有加”
- 與你的孩子結成信任同盟
- 羅榮桓誡子勿特殊
- 羅斯福的家教
- 家庭教育的“重章疊唱”
- 高三生物備課組工作計劃
- 八年級英語作文
- 未來的汽車
- 大班主題:跳房子
- sayhi英語故事 the skinny pig
- 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句子199句
- 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貼五官教案
- 天然蠶絲服裝品牌服裝及朋友圈文案35句
- 百貨商店名稱有哪些好名字,美發(fā)店名字大全時尚簡單大氣373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