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失學:農村教育的軟肋

女童失學:農村教育的軟肋

女童失學:農村教育的軟肋

  


 
  日前,參加了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主辦的“提高女童教育質量”論壇的、來自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xiāng)族自治縣的女教師馬翠花透露,在她的家鄉(xiāng),正在進行一項中英甘肅基礎教育項目―――“提高女童入學與教育質量行動研究”。今天的“女童教育”使她回憶起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她剛上4年級時就被迫輟學,還因為要上學而被父母關在家里。為了上學,她曾翻墻爬樹逃出來去學校。那時,她是她所在山區(qū)惟一一個上過學的女孩。而今天,這種曾經發(fā)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事情還繼續(xù)發(fā)生在女童身上。女童失學已經是農村教育發(fā)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現(xiàn)。尤其在西藏、青海、寧夏等西部經濟落后省區(qū),女童就學難,已成為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消除男女教育的機會不平等現(xiàn)象的主要障礙。
  在甘肅做過多年女童教育發(fā)展研究工作的韓家玲博士說,制約女童教育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家庭經濟狀況、父母的文化程度、學校狀態(tài)、學校分布、女童學習現(xiàn)狀、宗教信仰等諸多因素。學校缺少課桌板凳和必要的教學設備,辦學形式單一,學校里是否有女教師,也是女童上學的重要原因。然而這些因素有很大一部分主要還是來源于人們對性別的錯誤思想認識。
  她說:“我剛到甘肅時就問一個小男孩,你覺得女娃上學有用嗎?他連想都沒想就說:‘沒用!’”
  據韓博士介紹,像這個小男孩一樣有性別歧視的人在當今社會不在少數。正是這種思想作怪,才導致女性在社會競爭中成為弱勢群體,從而導致女性社會地位、社會分工處于弱勢的現(xiàn)狀。這一現(xiàn)狀又影響了女童受教育的權利和所受教育的質量。在女童失學問題較為嚴重的青海、甘肅、寧夏、貴州,由于女童入學率低,輟學率高,完學率少,造成了婦女文盲率高,母親素質差,伴隨而來的是貧窮愚昧,人口盲目增長,從而陷入了“女童就學難―――母親素質差―――貧困愚昧、多胎生育―――女童就學更難”的怪圈。
  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顯示我國目前到底有多少失學女童,但從我國“春蕾計劃”資助失學女童115萬人次來看,失學女童的數目有多大,對我國農村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有多大的意義應該是一目了然的。
  據馬翠花所在地區(qū)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中英甘肅基礎教育項目使男女入學比例已由項目運作前的35:9轉變?yōu)轫椖窟\作后的8:7。該項目使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xiāng)族自治縣受益匪淺。這也是中、英政府國際合作為改善和提高女童教育現(xiàn)狀走出的重要一步。
  當了五年教師的馬翠花,通過中英甘肅基礎教育項目成為一個提高女童就學的“行動研究者”。為了使更多的女童能上學,她走山路,進農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孩子受教育的必要性。今天她第一次走出山溝來到北京向人們講述了農村女童受教育的艱難現(xiàn)狀。她說:“當我不止一次看到我10歲的學生馬金花徘徊在教室之外的時候,就特別希望社會能給予她們更多的關注。我現(xiàn)在最大的愿望是幫助更多的女童走進課堂,有學上!”(洪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