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孩子能聽懂的話

說孩子能聽懂的話

說孩子能聽懂的話


  有不少研究表明,成人對孩子說的話不同于對成人說話,通常稱之為“兒向語言”或“媽媽語”。它的主要特點是:簡單,夸大。如聲調(diào)較慢,較夸張,且重復多;實詞多虛詞少,修飾詞少,代詞少;句子較短,簡單句多,復雜句少,陳述句少,疑問句、祈使句多,句子多指向當前的事物等等。一般認為,兒向語言的這些特點有助于孩子的語言發(fā)展,如加強孩子的注意,幫助孩子識別語音,使孩子能很好地分解句子的單位,可能有助于孩子獲得相應的語法。

  在嬰兒階段,母親的兒向語言顯得特別重要。它有助于促進和保持嬰兒的注意,調(diào)節(jié)嬰兒的喚醒水平,溝通母親與嬰兒的情感,促進嬰兒的聯(lián)想學習和信息加工。到孩子2歲半以后,這些特點就不明顯了。研究表明,嬰兒對母親的聲音類型特別敏感。

  有的母親兒向語言特點明顯,她們的孩子語言進步較快;而有些母親兒向語言特點不明顯,對孩子的說話過于正規(guī),句子較長,詞匯過于抽象,使孩子難于理解或不知所云,因此對媽媽的話根本不予注意。這些孩子的語言發(fā)展就比較慢。研究表明,剛剛超過孩子自己語言水平的話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因此,重要的不是對孩子說了多少話,而是說了多少孩子能理解的話。

  孩子與父母是一個整體的動態(tài)系統(tǒng)。父母對孩子講話時用什么樣的詞匯和語氣會受孩子理解能力的影響。一般來說,父母總是不斷地裁減自己的話語,使孩子在自己的語言水平上能理解父母的話。當孩子出現(xiàn)不理解時,父母會修正自己的話;如果孩子理解了,父母就會講更復雜的話。因此,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講話部分地取決于孩子的反應,孩子是積極的參與者,所以,語言能力發(fā)展較快的孩子無形中會讓父母高估其能力,容易以接近成人的方式與其交流,因此孩子也容易變得早熟。從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成熟程度與母親的語言特點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

  我們常常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孩子,與孩子交流,而孩子出乎意料的回答才使我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談的與孩子理解的并不是同一回事,有時甚至相差十萬八千里。如大人讓孩子多吃肉,可以長肌肉,孩子卻認真地說:“我不僅要長雞肉,還要長鴨肉、牛肉……”兒童的理解往往很具體,很真實,無視語言中隱含的比喻、象征等成分。例如,唱完“老師您早”歌,媽媽問:“老師像不像媽媽?”5歲多的孩子往往會回答:“不像。”并進一步拿幼兒園的老師和媽媽比:從頭形、頭發(fā)整齊與否到眼睛大小等一一進行對比。媽媽進一步問:“老師和媽媽有哪些像的地方?”孩子回答:“都很漂亮。”過了一會兒,媽媽又啟發(fā)說:“老師是不是像媽媽一樣對小朋友很好?”孩子回答:“不是的。是為了我們上課不亂吵,對老師好一點,才這樣叫我們唱的。”“老師沒有媽媽好,媽媽要比老師好一點。”這說明5歲多的孩子還不能理解這種比喻,他的思維非常具體,媽媽就是自己的媽媽,老師就是在幼兒園認識的老師,像不像只從外表去進行比較,不能抽象地理解老師和媽媽之間的關(guān)系。

  強調(diào)兒向語言的重要性,并不是指成人始終要像孩子一樣說話。事實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理解力的不斷提高,成人的兒向語言會越來越少。關(guān)鍵是我們有必要關(guān)注孩子所理解的是不是我們想說的,我們所說的是不是孩子想聽的,而不是自說自話。如果我們把單純的講授變成對話,有更多的機會聽孩子說,那麼,我們就能更有效地交流,更容易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來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

  好孩子育兒網(wǎng)采編



(責任編輯:暖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