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入學前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關于入學前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關于入學前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孩子入學以后,學前階段養(yǎng)成的一些習慣會對他的學校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良好的習慣會縮短孩子入學以后的適應期,使其迅速地進入到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而一些不良習慣會直接影響他的學習成績。在小學低年級,孩子學習的差距并不完全是由智力水平的高低造成,學習習慣也是導致孩子學習成績好壞的重要因素。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埋怨,孩子在低年級沒有養(yǎng)成良好習慣,其實,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應該從幼兒開始抓起。

  到底應該培養(yǎng)哪些習慣呢?習慣的培養(yǎng)方方面面,我以為最主要的是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一是培養(yǎng)孩子認真做事情的習慣。

  首先是讓孩子學會認真傾聽。這是孩子入學以后能不能專心聽講的重要前提。要指導孩子認真聽什么、怎么聽,要求孩子在幼兒園認真聽老師提的要求,認真聽老師講的故事,還要認真傾聽小朋友說的話,這是為孩子適應入學后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作準備。為了培養(yǎng)這方面的良好習慣,家長應要求孩子在家里就能養(yǎng)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當家長向孩子提要求時,要求孩子放下手中的玩具,眼睛看著家長,在講完后最好讓孩子再復述一下。在家里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把老師講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從而提高孩子的責任意識,克服邊玩邊聽、漫不經心的壞毛病。

  其次是讓孩子養(yǎng)成學會認真思考,做事肯動腦筋的學習習慣。家長給孩子提出問題后,要給孩子留出思考的時間,不要急于給孩子答案。如,讓孩子計算1+2+3+4+5+6+7+8+9=?要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思考:他可能按順序一個一個地加,當他用自己的方法嘗試后,他才能感受到用湊十的方法究竟妙在何處。家長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方法強加給孩子,要給他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有助于孩子克服依賴思想,養(yǎng)成認真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最后是讓孩子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積極參與學習、積極表達意見、積極與人交流,養(yǎng)成這樣的參與意識,就會大大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二是培養(yǎng)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小學與幼兒園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孩子需要獨立做很多事情,如自己獨立收拾學習用品、收拾課桌,隨時根據(jù)課表準備好需要的書本或用具……如果在學前階段缺乏這種鍛煉,孩子在開學后就有可能手忙腳亂,不但耽誤時間,最重要的是會產生緊張情緒,以致影響學習。因為,老師是不會因為一兩個孩子沒有做好準備而推遲正常的教學進程的。

  除了培養(yǎng)孩子獨立進行生活管理的習慣外,還要培養(yǎng)其獨立完成作業(yè)、獨立檢查作業(yè)的好習慣。家長不要作陪讀,更不要對孩子的錯題、錯字指指點點,甚至幫他改錯。這樣,日久天長就會使孩子養(yǎng)成依賴思想、畏難情緒和懶惰的習慣。

  在上學前,如果孩子和同伴發(fā)生了矛盾,家長要冷靜,教給孩子一些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指導他獨立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在入學后就能很快和新同學相處,很快融入新的集體,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

  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應體現(xiàn)在時時處處,更應該小中見大,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往往比提前教給孩子一些知識更重要。學習興趣、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等都會使孩子在進入小學后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