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說課教案《學習自然測量》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教案《學習自然測量》
1、大班科學活動說課教案《學習自然測量》
一、說教材:
《學習自然測量》是學前班的一節(jié)測量活動課,目的是讓幼兒學習自然測量,懂得運用測量的方法比較出物體的長短、高矮、粗細、多少等,從而激發(fā)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做事認真耐心細心的良好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學前半幼兒對數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長短、高矮、粗細、多少等還很模糊,如小朋友站在一起有的高、有的矮,小朋友只是有個直觀印象,但到底高多少、矮多少還很陌生,繩子有的長、有的短,但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小朋友也不知道,因此小朋友學習自然測量很有必要。
活動的重點:讓幼兒學習各種測量方法。
活動的難點:讓幼兒測量時要一下接一下,頭尾相接地測量。
活動前做好以下準備:
尺子、紙條、鉛筆、線繩、小棍等。
二、說教法:
為實現擬定的上述教學目標,我準備采用四種教學法:比較感知法、問題聯(lián)想法、嘗試發(fā)現法、操作實踐法,通過比較感知讓幼兒直觀地分清長的、短的、高的、矮的等;通過問題聯(lián)想來拓寬幼兒的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從而讓幼兒知道通過測量就可以來比較不同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等,以致萌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各種測量工具的設想;通過嘗試讓幼兒發(fā)現要想測量準確,必須有一個標準的測量工具,那就是尺子,從而讓幼兒認識各種尺子;通過操作,可以讓幼兒學會怎樣測量才準確,強調難點:幼兒測量時,要一下接一下,頭尾相接地測量。
在活動的組織上,我靈活地采用集體教學與分組及個別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集體教學便于幼兒根據老師提供的講述要求,構思表達個人見解;而分組活動,可以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可以使每個幼兒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教師個別指導,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使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發(fā)展。
三、說學法:
教與學是一個統(tǒng)一與和諧的過程,要使教學活動獲得成功,必須考慮幼兒的學法。
開展自然測量這樣的教學活動,整節(jié)課主要以幼兒動手操作為主,并不是老師教一不,幼兒學一不,而是讓幼兒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嘗試發(fā)現,從而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本節(jié)課老師只是
用提問、啟發(fā)的方法,讓幼兒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從比較到發(fā)現到學會測量。整節(jié)下來幼兒的積極性一致很高。
四、說教學程序:
學習自然測量是一個幼兒動手操作的活動,其基本目的就是激發(fā)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做事認真耐心細心的良好習慣。(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網)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被顒娱_始時用直觀地實物進行長短對比,給幼兒一清晰的印象,從而讓幼兒產生疑問,怎樣來比較長短呢?用什麼來量一量呢?讓幼兒帶著懸念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然后通過幼兒親自操作實踐,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設計出符合幼兒思維順序,便于激發(fā)舊知,學習和鞏固新知的教學程序,具體有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1、比較感知:出示不同長短的鉛筆比長短,再拿出一支更長或更短的鉛筆進行比較,找出最長和最短的,讓幼兒進一步理解相對性。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3分鐘。
2、問題聯(lián)想法:提出問題如果兩個物體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如窗子和門的寬窄,怎麼辦?啟發(fā)幼兒想出多種辦法,引導幼兒說出要“量一量”才知道?!澳怯檬颤N東西來量呢?”啟發(fā)幼兒想出多種測量工具,如:用尺子、棍、紙條、線繩、鉛筆、小棒等來測量。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7分鐘。
3、嘗試發(fā)現法:指導幼兒用多種工具測量桌子、教室、黑板、椅子的寬度、長度及幼兒的高矮等,讓幼兒報告測量結果,引導幼兒發(fā)現問題,測量結果為什麼不一樣?怎樣才能量出一樣的結果?引起幼兒做尺子的愿望。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8分鐘。
4、操作實踐法:分組活動,兩組幼兒分別剪出一條同樣長度的線繩或折一段同樣長度的小棍做尺子,大家比一比,是否一樣長,然后,再次測量桌面的長寬、椅子的高矮。注意提醒幼兒測量時,要一下接一下,頭尾相接地測量,報告測量結果,發(fā)現測量結果相同。如結果不同,應讓幼兒再次測量,并糾正其測量方法的錯誤。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12分鐘。
五、活動延伸:
在基本實現了本次活動目標的基礎上,為了讓幼兒更進一步地掌握測量方法,可以把活動作進一步的延伸:活動結束后,讓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到室外測量各種物體,如樹的粗細、玩具的高矮、距離的遠近等。
在發(fā)展性原則的指導下,活動的設計中,無論是教材的選取、組織,目標的制定,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實際水平。尤其是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為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給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幼兒看、想、說、做,這就充分發(fā)揮了幼兒各種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反思
一、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綜合利用和發(fā)揮幼兒園現有環(huán)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潛在的教育功能,引導幼兒用不同工具測量樹干、樹枝等,激發(fā)幼兒展開探索活動,突破了以往同類教學重認知結果輕認知過程的劃一模式,讓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既獲取知識又得到潛移默化的環(huán)境情感熏陶。因此,在確定本次活動目標時,以學習用測量的方法了解幼兒園里的樹、萌發(fā)對樹木的關愛為重點。活動以讓孩子們親親小樹開始,充分調動幼兒的環(huán)境情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三次活動嘗試和活動小結引導幼兒逐步掌握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以及測量中簡單的數關系。第一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二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類似但長度不一的測量工具,讓幼兒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三次嘗試提供給幼兒較為復雜的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自主地去深入測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結合嘗試教育,滲透環(huán)境教育,較好地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環(huán)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層次感較強,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獲得知識經驗,孩子們?yōu)樽约涸诿恳淮螄L試中有所發(fā)現而歡欣鼓舞,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讓幼兒對園內的小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孩子們在活動中是那么的專注,測量中小心翼翼,生怕傷到小樹,不難看出孩子們對樹木的關愛,也勾畫出了一幅人與植物親密無間的畫面。
2、大班科學教育活動教案《生活中的紙》
活動目標:
1、積極主動尋找生活中用紙做的東西。
2、了解紙的制作過程,嘗試做再生紙。
3、增強環(huán)保意識,愛惜身邊的每一張紙。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教學掛圖。 2、空瓶子、廢紙、吸水布。
活動過程:
一、游戲。找找書中的紙,激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
1、用比賽的方式讓幼兒看幼兒用書第2頁。
教師:今天,我們來比比賽,請你們找找這頁書上什么東西是使用紙做的,它們在什么地方?把它圈出來。規(guī)定時間為一分鐘,預備開始!
2、請個別幼兒回答,其余幼兒補充。
教師:時間到!誰來告訴老師你做的結果。他們有哪些用呢?
教師小結:書中的這些東西好多都是用紙張做成了各種物品,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二、遷移幼兒已有生活經驗,引導幼兒回憶生活中見過的紙,鼓勵他們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師:平時你見過什么東西是用紙做的?它有什么用?我們想象一下,如果生活中沒有紙會怎么樣?(鼓勵幼兒自由發(fā)表意見。)
教師小結: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沒有紙,會特別的不方便,我們也沒有書看了。
三、通過教學掛圖,了解紙的制作過程。
1、出示掛圖。
教師:你們知道紙是怎么來的嗎?紙的制作過程簡單嗎?它需要幾道工序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帶著孩子觀看教學掛圖,引導幼兒邊看掛圖邊了解紙的制作過程。
四、激發(fā)幼兒的環(huán)保觀念,鼓勵幼兒用收集的廢紙制作再生紙。
1、引導的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愛惜紙的。
教師:小朋友們都知道紙是來之不易的,平時應該怎樣愛惜紙呢?
教師小結:平日里我們要愛惜紙,不浪費紙。
2、激發(fā)幼兒利用廢紙做再生紙。
教師:剛剛我們了解了紙的制作方法,孩子們想想,平時我們用完的廢紙能不能回收利用呢?
教師小結:我們生活中的廢紙的用處可大了,有的紙箱可以回收利用制作手工作品,還有專門回收廢紙等,經過專門的加工廠加工以后再變成新的紙呢!
五、教師和幼兒制作再生紙。
1、師幼一起制作再生紙。
教師:今天我們也知道了一個簡單的方法自己可以動手來制作再生紙,現在我們一起來跟著剛剛我們知道方法制作再生紙吧!。
2、活動延伸。
教師:再生紙制作好了,但是要過一天瓶里的紙再能軟化,那我們先放在區(qū)角,明天我們一起再來看看!孩子們回家后也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再生紙。
3、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自然測量》含反思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fā)幼兒的探究精神,發(fā)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fā)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系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么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么?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么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游戲:跳遠。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fā)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范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guī)則,并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huán)節(jié)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么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xù)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huán)節(jié)和第二個小環(huán)節(jié)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后,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huán)節(jié),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xù)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么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huán)節(jié),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jié)的處理。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yǎng)。
4、大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大自然的語言》
【目標預設】
1.知道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氣溫不一樣,初步認識熱帶、溫帶、寒帶。
2.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個事物的直線距離。
3.體驗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
4.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
5.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各地氣溫差異與離太陽的遠近有關,初步了解熱帶、溫帶、寒帶。
難點: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
【設計理念】
在大班滲透式領域中有一次語言活動是《我們的祖國真大》,其中有一篇兒童詩就是講祖國的同一時間因為不同地方氣溫的差異導致了人們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這一靈感,我想何不把這一話題拓展開來,研究由于同一時間溫度的差異形成的熱帶、溫帶、寒帶的這一地理現象。大班幼兒或多或少在電視上見到過非洲熱帶地區(qū)和北極寒帶地區(qū)的人,只是他們還沒有一個溫度帶的概念,所以我決定從這些地區(qū)人們的圖片入手讓他們從具象的熟悉事物開始,慢慢熟悉這三個溫度帶。在探討溫度帶的時候勢必會引出他們與太陽之間的關系,這就涉及到科學領域了。活動中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思考溫度的高低與太陽遠近的關系,并自己動手操作進行驗證。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動的難點讓幼兒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是符合幼兒能力范圍的。
【設計思路】
溫度帶這一專業(yè)名詞是地理課上才教的,怎樣才能把這一專業(yè)名詞變得讓幼兒理解呢?這是我設計本次活動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熱帶、溫帶、寒帶最大的差別就是溫度了,所以我通過這三個地方人們著裝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點,利用圖片讓幼兒自己觀察人們衣服的多少得出這些地方溫度的不同:有的熱、有的溫暖、有的寒冷。再從溫度的不同引出這些地方與太陽遠近的關系,讓幼兒自己探索離太陽近的地方溫度怎么樣,離太陽遠的地方溫度怎么樣?最后再通過動手操作判斷這些地方離太陽的遠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導致了溫度的差異,引出熱帶、溫帶、寒帶這三個名詞。整個活動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幼兒的興趣和能力范圍,適合幼兒探索。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現在的季節(jié)。
教師: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春季)氣溫怎么樣?(引導幼兒說出不冷不熱、溫暖等詞)我這里有三張圖片,仔細觀察哪一張是這個季節(jié)的人們?
(教師提供三張圖片,上面的人們分別穿著裙子、小外套、棉襖讓幼兒選擇)
(二)初步探討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此時不同地方氣溫差的現狀。
教師再出示兩張圖片:北極人的圖片、非洲熱帶地區(qū)人們的圖片。
教師:仔細觀察這兩張圖片,你發(fā)現那里的氣溫怎么樣?猜猜他們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
2.初步討論三個地方氣溫差異的原因。
教師:其實這兩個地方和我們這一樣是春天,那為什么這個地方這么熱,這個地方那么冷,而我們這比較溫暖呢?(教師邊說邊將這三張圖片擺在黑板上)
3.幼兒自由發(fā)表觀點。
(三)通過操作大膽猜想三張圖片在地圖上的位置。
1.教師出示有三座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
教師:這三張圖片中的人們分別住在圖上的三個地方,猜一猜分別住在哪里?請你把他們送回家。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操作材料已經過塑封處理,每張圖片的背后貼有雙面膠,方便粘貼。)
3.展示幼兒的操作成果并請幼兒陳述理由。
4.教師示范正確的操作,并請幼兒調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談話引出氣溫和太陽遠近有關教師:是什么讓我們的地球保持溫暖?(太陽)教師出示太陽圖片。
教師:哦,原來太陽能使我們保持溫暖。如果想要熱一點,我可以怎么辦?如果想要冷一點,可以怎么辦?(引導幼兒說出離太陽近就熱,離太陽遠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5、大班數學游戲活動教案《有趣的測量》含反思
活動目標:
1.感受并體驗遠近的含義,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學習用工具測量遠近,并能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次數也不同以及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4.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5.培養(yǎng)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重難點:
1.重點:按照正確的步驟用工具測量
2.難點:
(1)理解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
(2)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活動準備:
鉛筆,表格、路線圖每人一份、水彩筆蓋、短水彩筆、沒削過得鉛筆。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師:今天,動物學校要舉行一場盛大的運動會,小兔、小熊、小貓都報名參加了比賽。你們看,小動物們馬上就要從自己家里出發(fā)到學校去了,究竟是哪個小動物會最先到達體育館呢?
二、學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遠近。
1.(引導幼兒觀察路線圖)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近?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遠?你是怎么知道的?這種方法準確嗎?
2.師: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測法,但是目測法比一定準確,我們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判斷路線的遠近呢?(請幼兒講講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繩子、積木等)老師今天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種測量工具,你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工具?(水彩筆蓋)
3.師:你們覺得這樣工具能測量小動物家到學校的距離么?(能)那咱們就先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要幾個水彩筆蓋,你會量嗎?(會),請你來試一試。
在幼兒嘗試過程中教授測量方法,,邊演示邊引導幼兒一起講述測量的正確步驟(找起點,沿著線,接著量)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小貓家到學校量了5個水彩筆蓋)
4.師:請你們也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里。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請你再量量其他兩個小動物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把結果記錄在表格里。
5、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的結果,教師小結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6、師:鄭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呢,我們就用這兩種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小椅子好不好。
請幼兒示范測量方法,及時糾正不對的測量步驟。
7、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結果,教師小結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三、教師小結
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能被當做測量工具呢,我們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會請你選一樣你喜歡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桌子、黑板,還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活動反思:
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學生基于對“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底面積×高”的理解上進行學習的,同時需要學生對體積、容積概念的明確理解。所以在進行教學前結合本班實際情況,讓學生提前預習,即自主看書去理解教材中所展示的測量方法,在新課學習中我們將重點放在操作驗證以及探究測量原理上面,這是因為考慮到課堂上讓學生們討論出測量方法的不實際性做出的決定。
在導入部分通過計算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引出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計算問題,激發(fā)學生們的探究熱情,然后分組進行操作驗證,讓學生經歷操作感受測量方法的原理,即為什么可以這樣計算。同時在學生們理解了算法之后提出類似的問題:如何計算1粒黃豆的體積,如何計算1粒玉米和花生豆的體積等,讓孩子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特別是在最后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要求孩子們通過畫圖來解釋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加深對測量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孩子們數形結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想象力。
總體的探究和問題的解決還算不錯,但在最后問題的拓展中學生雖然有了思路,但是語言的表述不夠簡潔明確,不能清楚反映出所要表達的意思;另外想象期望是美好的,但實際操作中的數形結合特別是圖形的繪制還是需要練習鞏固,立體圖形的繪制不是很規(guī)范,雖然是草圖僅供說明問題,但基本的立體框架要正確,還是需要不斷的引導和示范,規(guī)范畫圖,樹立數形結合分析問題的意識。感覺自己有些急于求成吧,算是完成本節(jié)學習任務后給孩子們的提高訓練吧。
6、大班科學教案活動《自然測量》含反思
教材簡析:
測量是一個比較傳統(tǒng)的科學內容,以往的測量活動大多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定數量的測量工具如:筷子、繩子、粉筆、吸管等,讓幼兒進行測量的,他們的思維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師所提供的工具內,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然而,現實生活中,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們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兒卻能夠去發(fā)現。
設計理念:
本活動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將幼兒身邊的事物"桌子"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fā)現、操作,進而創(chuàng)造,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與經驗,從中體驗經過他們自己探索發(fā)現而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能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1.蠟筆、紙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我們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們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桌子有多長嗎?
那就讓我們自己動腦去量一量吧!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幼兒生活中,可以用來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動一開始我以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來導入,直接進入正題,通過問題"桌子有多長"一下子調動起幼兒的興趣,讓孩子尋找身邊的測量工具并積極地去動手操作,解決疑問。]
(二)幼兒進行測量,自己動腦尋找量具進行測量。
量完后提問:
1.你剛剛是用什么量的?(幼兒介紹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請你來給大家示范一下。(請多個幼兒回答并示范)
3.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么樣?(每請一個幼兒示范后,讓其他幼兒評價一下)
4.教師與幼兒一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兒紛紛尋找測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蠟筆盒等等,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測量,充分發(fā)揮了孩子們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而交流的過程則是讓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做法,教師始終支持孩子的活動,只作適當的引導,不同的做法其實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終孩子在交流評價的過程中找到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這樣的過程讓幼兒感到是他們自己在獲得經驗,獲得知識,而不是老師說教、灌輸給他們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了發(fā)現的樂趣。]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果。
師:現在老師要請你們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你記錄的結果要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要看得懂。
1.幼兒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結果是怎樣的?(讓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
3.你們有沒有發(fā)現什么問題呢?為什么同一張桌子,你們量了之后記錄下來的結果不一樣呢?(幼兒討論后回答)
4.教師小結(邊演示邊操作):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桌子的長度還是一樣的!
5.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環(huán)節(jié)是對上一環(huán)節(jié)的鞏固。有了第一次的測量經驗,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增加了難度,讓幼兒用和第一次不一樣的方法測量,而且還要記錄。記錄的過程也是幼兒創(chuàng)造力和能力的體現,因為幼兒由于能力差異,記錄的方式會不一樣?;顒釉诖酥饾u深入,引導他們發(fā)現問題,即"為什么同一張桌子測量記錄的結果卻不一樣"然后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原來是測量的工具不一樣,但桌子的實際長度是不會變的,教師同時適時的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測量工具,拓寬孩子的經驗。教師始終都是讓幼兒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只在關鍵時刻用問題來引領幼兒,起一個"推一把"的作用。]
(四)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對象,進行測量并記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去量一量,你還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時候,把你量的對象、量時用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記錄下來。你還可以和別人對照一下,同一樣東西,量的結果一樣嗎?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測量。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并指導。
2.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測量的過程。
3.集體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
[孩子們在學會測量并記錄之后,興趣就更大了,為此,教師適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東西,只是孩子們測量的范圍更廣了,教師也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和選擇的權利:你還想量什么?同時鼓勵幼兒進行合作測量: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測量,讓孩子從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共同解決問題的快樂,使同伴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梢哉f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fā)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7、大班科學活動說課教案《男孩女孩有多少》含反思
本次研說我分別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設計三個方面進行。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男孩女孩有多少”是《山東省幼兒園課程指導用書》大班下冊主題二中次主題一的一節(jié)教學活動。
2.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復習過6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組成已有了初步的認識?!毒V要》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注重從感知入手,有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通過多樣的教學問題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3.說教學目標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要求與本節(jié)課的內容特點,再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運用組成的規(guī)律,學習7的組成,能用6種方法將7分成兩部分。
(2)尋找并理解7的組成中的互換和互補規(guī)律。
(3)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4.說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由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可確定能運用組成的規(guī)律進行判斷,用6種方法將7分成兩部分是本課時的重點。
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本課時的難點。
能運用組成的規(guī)律學習7的組成,是這次活動的關鍵。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
1.根據教材內容特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jié)課在教法上我采取了游戲導入法、操作法、嘗試發(fā)現法、觀察指導法、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結合活動室的環(huán)境,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為幼兒展現一環(huán)環(huán)的活動過程,引發(fā)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情感投入,激活幼兒的原有知識和經驗。
2.鼓勵幼兒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注意個別進行輔導。
說學法
以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培養(yǎng)有良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為主,在本節(jié)課中幼兒的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幼兒親自學會解決問題,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同伴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動,通過互助,讓幼兒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游戲,鞏固新舊知識,提高計算技能。
三、說教學程序
(一)說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我總共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分別是:
1.游戲導入,復習6的組成。
2.男孩女孩站一排,學習7的組成,發(fā)現互換規(guī)律。
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fā)現互換規(guī)律。
3.幼兒自主探索不一樣的分法。
4.理解互補規(guī)律。
5.游戲:《鴨子走》
(二)說活動流程
1.游戲導入,復習6的組成。
出示數字6,(碰球游戲):嘿、嘿、嘿,我的1球碰幾球?嘿、嘿、嘿,你的1球碰5球等。
這樣的設計是遵循“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的原則,重在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學習7的分解。
通過拋出問題,把7位小朋友分成兩部分,使數學貼近于生活,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索興趣。
大班幼兒具有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特點,我安排了操作圓形卡片和數字卡片的活動,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探索7的6種分法,啟迪幼兒的智慧。
由于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規(guī)則意識、堅持性的增強,所以我提出操作活動要求時,讓幼兒服從一定的紀律,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3.幼兒自主探索不一樣的的分法。
大班思維中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在認識事物方面,不僅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初步的歸納和推理。(banzhuren.cn)啟發(fā)幼兒利用互換規(guī)律,7可以分成5和2,5和2合起來是7;7可以分成2和5,2和5合起來是7。
4.找一找,合一合,理解互補規(guī)律。
教師擺出7的所有分合式,但只出現左邊的一排數字,請幼兒觀察:從上到下發(fā)現了什么?從下到上有什么特點?然后用手指游戲的方式加深幼兒對7的組成的認識。
5.游戲出活動室《鴨子走》。
根據第二環(huán)節(jié)中《鴨子坐客》的故事,引出《鴨子走》的游戲:1只鴨子前面走,6只鴨子后面走;2只鴨子前面走,5只鴨子后面走,等等。
這樣教學前呼后應,讓幼兒興致濃濃地在復習7的分解和組成中結束本節(jié)課。
教學反思:
從今天的《男孩女孩》的活動中,我發(fā)現了一點。我們的孩子善于觀察。他們能把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拿到課堂上來?;顒娱_始時我問了一個問題:小朋友你知道這個是男孩還是女孩?(我手中拿著一張穿裙子的簡筆女孩)孩子們都回答說是女孩。于是我又問了他們那為什么呢?這個時候月月跟我說:"因為她穿著裙子。"這個時候大家都紛紛告訴我是穿裙子的是女孩的,公共廁所上的標志也是這樣的。之后我又給他們玩了一個游戲,游戲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男孩女孩分類,是男孩的站左邊是女孩的站右邊,小朋友都上來站好了。沒多少時間都站好了,我來檢查。發(fā)現男孩一邊有一個是女孩。我走過去問她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啊?她很無辜的跟我說:"老師我沒有穿裙子啊,我是男孩子啊。"我微微一笑對她說:"但你也有穿裙子的時候啊,那你應該是女孩的哦。"聽完我的話之后她就慢慢走到女孩字那邊去了。
8、大班游戲課說課教案《智力造火車》含反思
【教材】
在日常生活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方式,他們活潑,對此非常感興趣,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接受能力想吻合,以引導幼兒向最近發(fā)展區(qū)發(fā)展。大班幼兒的認識水平在不斷提高,且處于語言迅猛發(fā)展時期,但對數量詞的掌握、理解還有一定的困難,為了順應幼兒的發(fā)展需要,我想通過幼兒最喜歡的游戲,讓幼兒在掌握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數量詞,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發(fā)展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能使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同時,幼兒語言的發(fā)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因此,根據綱要中的語言領域目標要求及本班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
【活動目標】
1、通過語言智力游戲提高幼兒對學習數量詞的興趣。
2、提高幼兒在活動中快速傾聽和應答的能力。
3、引導幼兒練習正確使用數量詞。
4、遵守游戲規(guī)則,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及控制性活動帶來的快樂。
5、能積極參加游戲活動,并學會自我保護。
【活動準備】
(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與區(qū)域活動相結合
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而轉為主動吸收,我整合了區(qū)域活動,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更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發(fā)發(fā)展,因此,我在區(qū)域中準備了:美工區(qū):投放白紙、彩筆。閱讀區(qū):投放數量不等的物品名稱的圖片。
(二)、知識經驗準備:利用各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豐富詞匯和生活經驗。
(三)、物質準備:
1、老師、幼兒、家長共同搜集各種物品名稱圖片布置一個“物品展覽館”
2、轉盤,上面貼有各種數量不等的物品名稱圖片
3、各種數量不等的物品名稱圖片反貼在黑板上。
這些準備,一是豐富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幼兒創(chuàng)設適宜的活動環(huán)境,便于幼兒在和同伴討論中大膽、自主、快樂的交流,二是能在活動中突破難點,便于幼兒理解。
【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挖掘此游戲的活動價值,采用游戲組織教學,運用了觀察法、游戲法、討論法等,對于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師說教的傳統(tǒng)形式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用啟發(fā)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并以游戲的方式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在活動過程中,我滲透了多元智能理念,將各領域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如:在語言領域中滲透社會領域內容,感受游戲的快樂,培養(yǎng)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在玩轉盤和造火車游戲中讓幼兒感受數量的概念,在音樂游戲開火車中激發(fā)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
【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次活動采用游戲操作法、觀察法、討論法,讓幼兒在看看、說說、聽聽的過程中學習更多的數量詞。
【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6分種)
帶幼兒參觀“物品展覽館”,啟發(fā)幼兒相互討論,圖片上都有什么?
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同伴之間交流,體驗交流的樂趣,在交流中獲得新的知識。
(二)、游戲:玩轉盤(8分鐘)
轉盤上是一些圖片、上面分別畫著數量不等的蘋果、書本、眼鏡、尺子、樹、電視機等物品,幼兒自己將轉盤的指針轉起來,指針指到哪張圖片,幼兒就說出它的名稱并在前面加上數目和單位,如:一輛汽車等。
此環(huán)節(jié)讓幼兒分組進行,每組一個轉盤,盡量讓每個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都參與活動,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
(三)、游戲:造火車(8分鐘)
一名幼兒做“火車頭”,“火車頭”拍手念兒歌“嗨嗨,我的火車就要開”小朋友就問“哪里開?”
火車頭回答“***小朋友那里開”,被“火車頭”點到名字的幼兒到黑板前翻一張圖片并快速說出圖片上的物品,前面要加上數量和單位,如:五頭牛等,說對的幼兒站在“火車頭”后做一節(jié)車廂,說錯了,坐回座位,“火車頭”重新尋找車廂。
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是讓幼兒通過游戲的形式,練習正確運用數量詞,并提高幼兒在活動中快速傾聽和應答的能力。
(四)、聽游戲音樂“開火車”(3分鐘)
幼兒隨音樂自由組成幾節(jié)火車做動作,并隨音樂將火車開出活動室。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準確運用數量詞。
【活動反思】
做游戲是孩子們非常喜愛的活動。一聽說做游戲,大家高興得手舞足蹈。待孩子們平靜下來,我告訴了幼兒游戲的名稱《造火車》。目的是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量詞。
游戲開始之前,我先向幼兒展示了幾張圖片,上面分別畫著數量不等的蘋果、書本、眼鏡、尺子、樹和電視機等物品。我先讓幼兒說出它們的名稱。對這些物品幼兒都很熟悉,大家爭先恐后地舉手說出了它們的名字。
然后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準備做游戲。游戲開始,我先講解了游戲玩法:讓調皮的隋鵬小朋友當“火車頭”,胸前的包里盛著那些圖片,然后點一名幼兒,該幼兒就過來從隋鵬的包里摸出一張圖片,說出圖片上物品的名稱,并在前面加上數目和單位。如:一個蘋果,兩本書。說對了就站在“火車頭”后面做一節(jié)車廂,若說錯了數目或用錯了量詞,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幼兒都想做車廂,爭著搶著說。說對了的孩子很得意地站在火車頭后做車廂;有的孩子說錯了,如說成“一個尺子”,“一個電視”等,旁邊的孩子著急地給他糾正。若別的幼兒也說不出來時老師再幫助糾正。孩子們表現都很活躍,最后組成了一列長火車。當初沒說對的幼兒再做一遍游戲,說對之后也組成了一列火車,大家都很高興。
游戲結束后,我讓孩子們從身邊的事物中用上數目和單位說出幾種,孩子們開動腦筋,說出了好多,如:一頭豬、一只狗、一條魚、一塊黑板、一把椅子……大家互相幫助,其樂融融。較好地掌握了常見量詞的使用方法。
我覺得平時應設法讓幼兒積極參與,幼兒在活動中,會更好地鍛煉動手動腦能力,對學習的東西印象也會更深刻。
9、大班語言活動說課教案《頑皮的小雨滴》含反思
幼兒園大班語言說課教案:頑皮的小雨滴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語言活動——頑皮的小雨滴。因為大自然奇趣盎然,藍天白云,風霜雨雪,日出日落,大自然規(guī)律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條件,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美好的生活。幼兒生活在絢麗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們感到新奇:“天上為什么會下雨?”“風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云有各種形狀?”《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再者,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彼晕覐挠變旱呐d趣出發(fā),選擇“頑皮的小雨滴”這個活動。
大班階段是幼兒個性初步形成的階段,幼兒的個性和交往能力在學習中得到充分發(fā)展。根據本班幼兒口語發(fā)展特點以及大班語言發(fā)展目標,因此,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能感受散文中的優(yōu)美語句,體驗散文的優(yōu)美意境。
2、發(fā)揮想象,深入理解畫面內容,大膽地用語言表述畫面的意境,培養(yǎng)幼兒的藝術思維。理解雨水與環(huán)境以及人類的關系。
3、激發(fā)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運用各種材料制作小雨滴,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
4、通過加入適當的擬聲詞去感受圖畫書的詼諧、幽默。
5、運用已有生活經驗,根據畫面大膽想象、推測并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
為了更好的實現活動目標,在課前準備中,我讓幼兒在戶外近距離真實的觀看雨景(或淋雨),使之有一定的感性經驗,又在現場觀看錄像,讓幼兒在整個雨景中觀察的更清楚、仔細。
在設計中有兩個較突出的特點,一是小雨滴形象貫穿始終,老師扮演的小雨滴形象非常自然的融入到孩子們中間,和他們一起交流、觀察、討論。及時的進行啟發(fā)、引導。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大綱要求。二是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利用小雨滴旅行制成課件,在這里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具體的、直觀的物象,滿足了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同時又讓孩子們能在觀察比較中輕松地找到自己的進步。為后面的談話做了鋪墊。
在活動中,我采用教學情景化的方法,用事先錄制好的下雨時的音樂把幼兒帶入預設的環(huán)境中。由幼兒自由交談,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貫徹了《綱要》對語言活動的要求,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他們與同伴交談。幾分鐘后,老師扮演的小雨滴及時出現,引起孩子們的歡呼,及時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了過來,圍繞主題展開談話。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法,播放制作的并消除了散文聲音的課件,為幼兒的表述提供了直觀的依據。老師以開放式、啟發(fā)式的提問,引導幼兒把觀察到的小雨滴的頑皮形象用語言表現出來。如:根據課件中的小雨滴離開媽媽懷抱時跳到樹上、落在屋頂上,擠進草叢里。把妹妹的傘當作滑滑梯,骨碌碌滾下來。把清清的池塘當游泳池,在水面上留下圈圈鏈猗。躲在路邊的土坑里,在柔柔的沙灘上捉迷藏。再通過一個畫面一個畫面的切換,使幼兒更深入的理解散文,感受散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體驗散文的優(yōu)美意境,培養(yǎng)幼兒的藝術思維。為了鼓勵每個孩子都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接下來我讓幼兒把自己想象成是小雨滴,如:你是小雨滴的話,你想落到哪去?并請幼兒用語言表述出來,可以說給老師聽,也可以說個同伴聽。使每位幼兒都有機會發(fā)揮自己的想法。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同時,我深入到孩子們中間,和他們交流、耐心傾聽,努力理解他們的想法,并對他們進行知道幫助,建立一種積極主動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在活動延伸部分我讓幼兒用各種畫筆來畫自己想象當中的小雨滴,進而突出談話的主題。如:小雨滴又落到哪去了?又做了哪些頑皮的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先畫好的幼兒說自己畫的內容,給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發(fā)展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最后,通過多每一個把幼兒剛才的創(chuàng)作過程在視頻上展示出來,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互相交流、欣賞、共同提高,也是教師對幼兒表達自己情感的理解和想象的鼓勵,幼兒看到自己作品的畫面,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達到了在快樂中學習的目的。在此,教師作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兒的創(chuàng)造、肯定、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和表達方式,讓幼兒在特別寬松、開放、愉悅的環(huán)境感受美、表現美,并分享他們創(chuàng)造的快樂。
縱觀整個活動,各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互相滲透。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通過具有形象性、開放性、寬容性、自主性、愉悅化的活動內容和過程。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是圍繞“小雨滴”來進行,源于大自然又借鑒于生活,有效貫徹了《綱要》的理念。讓幼兒真正體驗到了在活動中享受生活的樂趣。
活動反思:
本活動充分利用了我們身邊常見的自然現象,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通過“聽”與“想”,讓孩子們在愉快的玩和自我探索中進一步了解“雨”的特性。這是一首非常優(yōu)美的散文詩,教師依據散文詩制作的課件更是很好地抓住了散文詩中“聲”、“景”的完美交融?;顒舆x材比較好,通過讓小朋友回憶去體驗,去感受雨滴落到了什么地方,讓小朋友來創(chuàng)編散文詩。還讓小朋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創(chuàng)編散文詩,發(fā)散了小朋友的思維。最后讓小朋友畫畫,小朋友有一種成就感。整個活動安排得比較緊湊,重點較為突出,活動效果較好,目的基本上都達到了。
10、大班科學活動教案《草食動物》
【活動目標】
1、知道長頸鹿、馬、牛、羊是草食動物,初步了解植物、動物、人類之間的關系。
2、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版圖,各種動物卡片、草地。
【活動過程】
一、請聽一首兒歌(看版圖)
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綠綠的草地動物跑,長頸鹿吃樹葉,馬兒、牛兒和羊兒,都愛把那草兒嚼,草兒嚼。
提問:
1、這首兒歌中都有哪些動物?
2、它們喜歡吃什么?
3、樹葉、草兒都叫植物,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叫草食動物。
4、你還知道哪些動物也是草食動物?請你找一找,互相說一說。(投放動物卡片,幼兒找一找,說一說。)
二、游戲:分辨草食動物
小朋友特別的聰明,現在咱們來玩一個《分辨草食動物》的游戲。(教師學動物的樣子、或出示動物卡片幼兒分辨。)
三、討論:
1、小朋友可真棒,如果沒有了植物,草食動物會怎樣?
2、草食動物對人類有什么好處?請大家互相討論一下。
(1)騎,拉車
(2)皮衣、羊毛衫
(3)可以喝奶、吃肉
(4)糞便可以做肥料
3、如果沒有了植物,沒有了草食動物,人類將會怎樣?
4、游戲:動物、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我們要愛護植物同時還要保護動物,不隨意捕殺它們我們的世界才能越來越好,越來越和諧。
四、游戲:送草食動物回家。
今天有許多草食動物迷路了,請你們把它們找出來并且送回家。(幼兒找出草食動物的卡片,把它們送到草地上,幼兒互相檢查)
五、結束部分
草食動物回到了家,很快樂,讓我們一起唱起來跳來吧!
11、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水珠寶寶》
活動目標:
1、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2、初步了解其特性。
3、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水珠寶寶
1、聽音樂《水珠寶寶》拍手進教室。
2、引導幼兒玩水。大二班的小朋友們,杜老師知道你們最喜歡玩水了,我為你們準備了許多好玩的玩具,你們來玩,玩的時候注意有什么現象發(fā)生?你我現了什么問題,還要注意別弄濕衣服和地,好了,去玩你喜歡的玩具吧!(通過提問引出特點)
3、大二班的小朋友們,你們玩了這么長時間的水,你們發(fā)現水是什么樣的,它有什么特點呢?(無色、無味、透是的,會流動)說了這么多,讓我產一起看看是不是這樣的,
4、好了,小朋友們這么喜歡玩水,平時也會用去好多的水,那你們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水嗎?(出示投影)
5、小朋友們看,在這幅圖里,大海中有很多很多的水,有一部分流到土地里,開有成了地下水,還有一部分被蒸發(fā)到了天空中,又隨著水回到了大海里,就這樣不斷的循環(huán),我們才有這么多的水。
6、你們知道了有關水的這么多知識,那你們知道水會變身嗎?現在就請你們和我一起來為它變身。
7、(出示實驗器材)請找到自己的那一組,看一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哪些東西,有鐵架臺、酒精燈、燒杯、石棉網等,在實驗前,先請小朋友看一看大燒杯里有什么(冰),那么你們在什么地方風過冰呢?(冬天)為什么冬天容易見到冰?(水遇冷變成冰)原來水寶寶遇冷就會變成冰,那么請你們把冰拿出來放在手里捂一捂,看看會怎么樣?(融化了)冰為什會化呢?(冰遇熱會化掉)好,現在請小朋友用灑精燈把燒杯里的水,加熱,看看會有什么現象出現,注意在操作的過程中別燒到手,并把你看到的,記錄下來。
8、小實驗員到老師這來,誰能夠告訴我,你在實驗的過程中,看到了什奇妙的現象(有白氣),還在哪會見過這種現象呢?這說明了水遇熱會怎么樣?當水蒸汽碰到玻璃以后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玻璃上有什以?為什以會有水珠?(水蒸汽遇冷又會變成水)
9、小朋友們,水寶寶的變化多不多?可以變成冰、水、水蒸汽三種,那你們知道水寶寶有什么作用嗎?請小朋友們一起看錄像。
12、大班科學說課教案《風的秘密》含反思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jié)。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刮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fā)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秘”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yǎng)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于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活動目標:
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fā)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并嘗試制造風。
2、初步了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xié)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并著重關注風的內容;
(2)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fā)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3)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于“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組一塊分類板
(2)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3)“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環(huán)境資源的準備:
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于風,幼兒無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通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著用常見的工具制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fā)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置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幼兒自主地收集信息(書、網絡、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展有關“風”的經驗,并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導入,激發(fā)興趣(5分鐘)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么,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風?(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感受)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著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fā)現風力(6分鐘)
師:你們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讓幼兒用圖畫形式記錄下來,并向大家說說)
(出示分類板)請幼兒將自己的圖畫記錄進行歸類,要求幼兒之間互相討論后再分類。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fā)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fā)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后將自己的體驗與發(fā)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并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10分鐘)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么意思?(北風就是從北邊來)(是風向)
“用什么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fā)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后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桿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了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征后,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制造風的方法(10分鐘)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么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制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制造點兒風啊?”怎樣制造風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后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制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為什么?(幼兒討論)
課后通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信息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fā)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fā)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了解風的利與弊有助于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chuàng)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fā)現的樂趣。我設計的這節(jié)科學探究活動,一開始就利用魔術箱變魔術這一孩子感興趣的現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欲望。
活動中,教師首先緊緊圍繞活動目標,設計了具有觀察性、開放性和層次性的提問,如在活動的對于環(huán)節(jié)中,把塑料袋變鼓,使幼兒感知到我們的周圍有空氣,把充滿氣的氣球松口吹到幼兒的頭發(fā)上,讓幼兒通過觀察,對比,知道了流動的空氣形成了風,不動的空氣不是風。活動就這樣把幼兒引入到科學的氛圍之中誘發(fā)了幼兒的積極思維。其次,《綱要》中強調:“教師應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被顒又?,幼兒通過 “做中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選擇材料制造人造風,讓風車轉起來,在動手、交流與表達中獲取知識,并在此過程中習得學習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問題:怎樣讓羽毛飛起來?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 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13、大班科學優(yōu)質說課教案《神奇的魔術》含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仔細觀察,尋找、發(fā)現魔術表演的秘密,喜歡探究魔術表演的奧秘。
2、通過嘗試魔術表演,感受魔術的神奇,體會表演魔術的快樂。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1、音樂《未來的魔術師》。
2、每兩人一塊手帕、一枚硬幣。
3、玻璃杯、盛有涼水的大水杯、明信片、水盆。
4、紙袋、寬大的外套、細長形狀的物品。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談話導入活動
(一)幼兒隨音樂入場。音樂漸低,幼兒圍坐在一起。
教師:
1、剛才進教室時聽到音樂了嗎?是很動感有些神秘的音樂,它的名字叫《未來的魔術師》。魔術師!
2、有沒有看過魔術表演?在哪里看到過?
(二)教師:魔術表演看上去感覺像有魔法喲!魔術師表演魔術時真的有魔法嗎?
二、觀察發(fā)現魔術的秘密。
(一)教師表演《聽話的小磁鐵》。
提問:猜一猜小磁鐵為什么這么聽話?(幼兒回答--請不善于表達的幼兒來回答)教師:原來小秘密在這兒呢!
(二)教師表演《百寶袋》。
提問:猜一猜這個魔術的秘密在哪里?
總結:其實魔術的秘密有時候就藏在特別制作的小道具里。
(三)教師表演《流不出來的水》魔術,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紙片托水:取一只塑料小杯,裝滿水。將硬紙片蓋在杯口(紙片比杯口略大)。用手按住了硬紙片,迅速將水杯倒置。將按住紙片的手輕輕移開,可見紙片托住了杯中的水,使水不會流出)。
提問:猜一猜魔術的秘密可能是什么?幼兒回答。
教師總結:有的魔術是運用科學的小道理來表演的。
教師總結:當然魔術師的手法應該很熟練,這樣才不會露出破綻。
三、合作分享寶貝們今天愛動腦筋、勤思考,也積極回答問題了,表現很棒。那我們一起來變個魔術表演給聽課的老師,你們愿意嗎?
四、結束語。
在科學區(qū)準備了幾種魔術道具,小朋友可以試試。幼兒退場,出現音樂。
教學反思:
活動中感到孩子們很感興趣,但是對于孩子們來說魔術還是太陌生,脫離生活太多了,所以表現得有點茫然,需要老師不斷的引導,有的甚至是直接給出答案。另外就是學習魔術時孩子們表現的不自信,這個和經驗不多有很大關系。
改進措施:
1、讓孩子們在活動前一段時間就有意識的看一些"小小智慧樹"的小魔術表演。
2、讓孩子們練習一個或兩個簡單的小魔術表演的經驗。
3、在活動結束前可以有觀看魔術大師的魔術,讓孩子們有一個視覺上的提升。
14、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活動《自然測量》含反思
活動目標:
1、 能選擇自然物測量物品的長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測量方法
2、 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體驗測量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3、 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4、 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繩子、長棍、紙筒、筆
活動過程:
一、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過程:
1、 邀請幼兒測量桌子的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 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工具(長棍、繩子、筆等)
(2) 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自由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
(3) 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的方法,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準確
2、 教師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測量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
(1) 討論: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這個點,然后移動小木棍從這個點開始繼續(xù)測量?
(2) 教師講解、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請幼兒操作
3、 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自主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表的填寫
4、 對用不同工具測量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fā)現: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量的次數越多(自然結束)
活動延伸:
借助自然測量工具測量環(huán)境中的其他事物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jié)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jié)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
15、大班科學優(yōu)秀說課教案《生豆芽》含反思
一、說教材
抽到這個活動內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發(fā)生在我們班里的一件事情,我讓幼兒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布置我們的自然角,幼兒興致特別高,第二天紛紛收集玉米、大豆、高粱、花生、綠豆等投放在自然角,午飯的時候,小朋友吃豆芽熬肉,大家都在安靜的吃飯,東北角上的幾個小朋友卻在爭論不休,我走過去詢問才知道,他們在爭論一個問題:豆芽是不是豆子變來的?如果是,那么硬梆梆的豆子怎么能長出牙來呢?當時吃完飯后,幼兒也曾就這個問題討論過,而且還爭得面紅耳赤。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能力不斷提高,他們不僅僅滿足老師所告訴的,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目前,我們班幼兒有植物種子發(fā)芽的經驗,我打算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豆芽作為探索的對象,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通過開展活動“生豆芽”,讓幼兒更直觀、形象的了解豆子如何生根發(fā)芽,他們的生長與水、陽光存在什么關系,更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對豆子生根發(fā)芽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
根據新《綱要》精神,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我確定這次活動的目標為:
1、激發(fā)幼兒對豆子生根、發(fā)芽,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
2、幫助幼兒學習簡單的植物實驗的方法和技能。
3、啟發(fā)幼兒探索豆子生根發(fā)芽與水、陽光的關系
這三個目標中蘊含了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打算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激發(fā)幼兒對豆子生根發(fā)芽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上,于是,在活動開始前,我要為每個幼兒準備好實驗用的杯子,豆子,水等,指導幼兒泡豆子,讓幼兒親自參加探究活動,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發(fā)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激發(fā)探究欲望。而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我引導幼兒自己觀察豆子發(fā)芽的情況,并做好記錄,然后我和幼兒一起分享豆芽的生根發(fā)芽情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使活動重點、難點得以有效突破。本活動的難點是:啟發(fā)幼兒探索豆子生根、發(fā)芽與水和陽光的關系,我決定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對比試驗:兩個杯子里分別放幾粒豆子,其中一個杯子放水沒過豆子,另一個杯子不放水,2天后請幼兒觀察,從而得出結論:豆子生根發(fā)芽需要水。
2、對比實驗:兩個杯子里分別放上豆芽,其中一個杯子在黑洞洞的紙盒里,另一個杯子放在陽臺上,1天后觀察,從而得出結論:豆子生根發(fā)芽后繼續(xù)生長需要陽光。
大班科學優(yōu)秀說課教案《生豆芽》
為了完成以上教育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與區(qū)域相結合
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的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我整合區(qū)域活動,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我在區(qū)域中準備:科學區(qū):投放杯子,豆子,水盆,海綿等,圖書區(qū):投放有關生豆芽的圖書和圖片。
(二)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種子發(fā)芽的知識經驗
(三)物質準備:
1、黃豆,綠豆,香豆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的杯子,紗布和海綿,紙箱子,兩個大盆。
2、提前2天與幼兒一起泡豆子,并做觀察記錄。
3、將兩盆豆芽提前2天分別放在黑紙盒和陽臺上。
4、關于生豆芽的課件。
這些準備活動,一是為幼兒創(chuàng)設探究活動環(huán)境,提供可操作材料,讓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二是在活動中突破難點和重點,完成活動目標。
二、說教法
整個活動中始終體現綱要:即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的原則,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活動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實驗法:讓每個幼兒都參與試驗,體驗探究的樂趣。
2、課件演示法:將泡豆子,豆子生根發(fā)芽,豆芽變綠等過程制成課件,讓幼兒直觀、生動、系統(tǒng)、全面的了解生豆芽的全過程。
3、觀察法:在實驗中,引導幼兒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這些方法的運用,將克服教師傳統(tǒng)的說教形式,讓幼兒通過試驗,觀察,通過生動形象的課件,在快樂中習得知識,獲得經驗。
本次活動采用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關注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都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樂于探究的科學習慣。
三、說學法
幼兒是活動的主人,要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結合本次活動的特點,我采用:
1、實驗探究法:讓每個幼兒都能親自動手實驗,體驗實驗的過程,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意識。
2、觀察法:教給幼兒觀察的方法,幼兒親自護理自己的豆芽,隨時觀察豆子生根發(fā)芽的情況,并用繪畫或符號作記錄。
3、歸納法:幼兒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試驗得出的結論
這些方法的運用,幼兒能夠用眼睛看,用嘴巴交流,用耳朵聽,用大腦思考,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完成活動目標。
四、說活動程序
(一)觀察泡過的豆子(6分鐘)
問題:
1、這兩盆豆子有什么不同?
2、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結論:有水的那盆豆子發(fā)芽,豆子發(fā)芽需要水
這一環(huán)節(jié),幼兒在活動前就參與實驗,有些幼兒有這方面的經驗儲備,可以鼓勵幼兒大膽交流,在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二)觀察放在黑紙盒和陽臺上的豆芽(6分鐘)
問題:
1、紙盒的豆芽長的怎么樣?為什么?
2、陽臺上的豆芽長得怎么樣?為什么?
3、這兩盆豆芽為什么長得不一樣?
結論:豆芽生長需要陽光
(三)帶幼兒一起分析豆芽的生根發(fā)芽情況(5分鐘)
問題:
1、豆子先生根還是先發(fā)芽?
2、豆芽生長需要什么條件?
(四)觀看課件:生豆芽(8分鐘)
問題:豆子生根發(fā)芽需要的條件是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生動形象的課件讓幼兒系統(tǒng)的了解了豆子生根發(fā)芽的全過程,對這一科學知識有個全面感性了解,幼兒再結合自己動手泡豆子,觀察豆子生根發(fā)芽的情況,還能直觀形象的掌握這一抽象的科學知識。
五、說活動延伸
1、幼兒把自己泡的豆芽放在陽光下,繼續(xù)觀察,會發(fā)現豆芽變綠,了解陽光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2、把豆芽置于真空中,繼續(xù)觀察,發(fā)現豆芽枯萎致死,了解植物生長與空氣的關系。
活動結束了,但活動內容并未結束。幼兒會進一步探究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對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會越來越濃。
活動反思:
科學課的本質是要讓幼兒參照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方式來探究,在強調科學精神的同時,必須重視科學方法和科學能力的培養(yǎng)。為培養(yǎng)幼兒掌握“設計對比實驗方案”的方法,在小組活動后,我抽了兩個小組匯報,然后針對他們的方案組織全班集體研討。明確設計對比實驗要注意的問題, “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其它條件要相同”、“有些條件是便于控制的,而有些條件是難以控制的”……引導孩子們深入探討設計該實驗要注意哪些問題,掌握設計對比實驗的方法。
16、大班優(yōu)秀主題說課教案《我長大了》含反思
教材來源:
在一次常規(guī)的身高體重測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另一方面讓孩子了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tài)。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fā)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fā)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fā)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于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5)通過調查、觀察、體驗、合作探究等活動,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于: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fā)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顒拥碾y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制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yǎng)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tǒng)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lián)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中。
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墻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領樹的樹干,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發(fā)育以及新生兒的養(yǎng)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采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huán)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發(fā)育以及新生兒的養(yǎng)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fā)揮了傳統(tǒng)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并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制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煉了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發(fā)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fā)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并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說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制作、排序、布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煉,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理念。
說教學程序:
我采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fā)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1、激發(f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顒娱_始,以活動室環(huán)境的變化引發(fā)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活動反思:
1.這節(jié)課的內容緊緊圍繞了我長大了這個環(huán)節(jié)來上,幼兒也能認知了自己在成長的過程。
2.能以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在成長的環(huán)節(jié),兩兩相對比,這樣既能讓幼兒學會高矮的意思,又能知道自己長高了,長大了。
3.運用了對比的方式,拿嬰兒用品來與現在自己用的東西對比,更一步說明了幼兒的成長。
4.這節(jié)課遺憾的是,幼兒沒有能玩游戲,如果加上一個游戲的話,更能表明長大這個環(huán)節(jié),也能激發(fā)幼兒對這節(jié)課的興趣,使這節(jié)課更活潑,更生動化。
17、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移栽青菜》
【活動目標】
1、知道有些植物是可以移栽的。
2、初步學習使用小鏟子,正確的把菜移栽到土里。
3、有樂于觀察青菜生長及管理菜地的積極性。
4、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
1、已初步具有種蠶豆、洋花蘿卜等經驗。
2、在蛋糕盒或泡沫塑料盒中觀察老石撒播青菜籽,并觀察、管理菜秧生長的過程。
3、將小園地土翻松,幼兒參加拾小磚頭、撿草等活動。
4、長大的青菜一顆(有根的、壯實的),有根菜秧每人1—2棵,小鏟子人手一把(最好分組進行),裝水的桶、小水舀若干(廢舊小茶杯也行)。
【活動過程】
1、觀察比較小菜秧和大青菜。
提問:看看這兩棵青菜有什么不同?
怎樣讓這些小菜秧都能長得大大的?(引導幼兒知道每一棵青菜都需要有一個大一些的地方既空間)。
2、到小園學習移栽青菜。
(1)帶幼兒到小園地邊。先看教師用鏟子把小園地劃分成行距、棵距相等的距離(挖一個小洞做標記)。
(2)看老師移栽青菜。
先用小鏟在標記處挖一個洞(把挖出的土堆在洞邊,看看青菜秧的根有多長,洞就挖多深)。用左手那住菜秧梗部,直直的把根放進洞中,手扶直菜秧。
用小鏟把土輕輕的填到洞中(注意菜秧根的四周都要填進土),再用手輕輕的把土壓實。
(3)幼兒學習移栽青菜。
注意坑的深度,提醒幼兒左手拿菜秧時不要太緊或太松。
3、給移栽的菜秧澆一點水。
注意提醒幼兒把水輕輕的澆在菜的根部。
18、大班體育活動優(yōu)秀教案《學習跳繩》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跳繩的方法,嘗試手腳協(xié)調地進行跳繩游戲。
2、探索繩子的多種玩法,通過思考跳繩的其他玩法,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3、與同伴合作,和同伴共享空間。
4、讓幼兒初步具有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體驗健康活動的樂趣。
5、發(fā)展身體協(xié)調性。
活動準備:
1、繩子人手一根。
2、《朋友舞》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1、隊列練習:
(1)教師鼓勵幼兒跟著老師一起喊口令"1、2、3、4-123、4!"
(2)練習:六路縱隊--一個大圓走--走小圓--開花走--一路縱隊走--六路縱隊走
2、玩繩子游戲。
(1)玩繩游戲:幼兒人手一根繩子,鼓勵幼兒自主地探索各種玩繩游戲,請個別幼兒示范,其他幼兒學習模仿。
(2)學習跳繩。
(3)幼兒分散練習跳繩。
(4)教師再次示范,講解跳繩的要領以后,幼兒再分散練習跳繩。
(5)教師引導幼兒三人一組玩跳繩的游戲。
?、俳處煟撼艘粋€人跳繩,還可以幾個人跳呢?
?、谌齻€教師示范練習三人協(xié)作跳,引起幼兒興趣。
③幼兒嘗試練習。
3、集體舞《快樂的阿依古麗》。
活動反思
在跳繩中,充分發(fā)揮幼兒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使幼兒懂得一根跳繩能有多種玩法,學會在活動中思考,在玩中鍛煉。通過游戲,發(fā)展幼兒的協(xié)調能力。通過合作學習培養(yǎng)幼兒團結協(xié)作、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在快樂中鍛煉身體,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19、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反思《動物保護色》
活動目標:
1、交流、分享幾種具有明顯季節(jié)特征的花:迎春花、桃花、荷花、菊花、桂花、臘梅花。
2、通過觀察和操作活動,加深對四季花卉的認識。
3、產生關心、愛護花卉的情感。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錄像,四季花卉的拼圖、布置“春夏秋冬”四個板塊。
2、花卉圖片與幼兒人數相等,自制骰子(上面有春夏秋冬四個字,供游戲時使用。)
3、幼兒已有認識四季的基礎。
活動過程:
一、放錄像——校園里的花
1、教師:“這都是些什么花?它們在哪個季節(jié)開放?其他季節(jié)有些什么花開放?”
2、說說自己喜歡的花,并談談喜歡它的原因。
二、操作活動——拼圖(認識四季常見的花)
1、教師:“我把錄像里的花拍成了照片,可是被小朋友剪破了,你們能幫我拼好它們嗎?”
2、幼兒操作,拼好后并互相討論自己一組拼的是什么花。
3、每組幼兒交流、分享活動。
(1)教師:“你們拼出來的是什么花?”(將幼兒拼的圖片放在黑板上展示)
(2)要求語言流暢的從花的顏色、花瓣、葉子等方面介紹。(介紹過程中教師幫助幼兒認識不認識的花。)
(3)找一張自己喜歡的圖片。
三、分類
1、教師:“想一想,這些花分別在什么季節(jié)開放?花兒說:‘我們想回家,小朋友,你們能不能送我們回家呢?’”
2、幼兒按自己的想法給花兒分分類,還要說出這么分類的理由。
展示“春夏秋冬”的四個板塊(讓幼兒一一指出,教師引導幼兒歸類)
3、教師:“你還見過什么花?他們在哪個季節(jié)開放?”
教師小結:四季有不同的花,花有各種顏色和各種形狀,有的有香味,有的沒香味。
四、游戲鞏固
1、教師出示骰子:“這個游戲玩過嗎?平常怎么玩的?”(請一幼兒示范)
2、介紹游戲要求:骰子擲到哪一面朝上,擲的小朋友就要根據圖片說一句話,如春天就說“暖和的春天到,迎春花迎春花開”夏天就說“炎熱的夏天到,荷花荷花開”。
3、幼兒游戲,教師指導觀察。
五、活動延伸
這些花除了可活動目標:
1.了解動物為了生存而采取的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
2.感受"保護色"的神奇,萌發(fā)探究動物保護色的愿望。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并記錄在調查表格中.
2.<<隱身妙招>>教師教學資源及教學掛圖4幅??萑~蝶、北極熊、竹節(jié)蟲、蚱蜢、蜥蜴、青蛙、黃鼠狼、斑馬、刺猬、烏賊、烏龜、壁虎、長頸鹿等動物圖片以及背景圖一張.
3.“關于保護色在不同領域的發(fā)明”ppt課件。
活動過程:
1.出示調查表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動物自我保護"的交流.
師:孩子們前幾天,我們發(fā)過一張調查表,請小朋友和家長一起搜集有關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現在請你們自己說一說調查結果.(幼兒自由發(fā)言)
師:原來小朋友知道這么多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你們真棒,現在老師要考一考你們?!.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請你們做好準備.
2.請幼兒聽故事<<隱身妙招>>,初步了解保護色
(1)出示枯葉蝶、蜥蜴、青蛙等圖片請幼兒猜一猜它們是怎樣保護自己的?(幼兒自由發(fā)言)
(2)教師講故事并進行提問,初步了解保護色
(3)教師小結:枯葉蝶、青蛙等都躲在與自己身體顏色很像的地方,所以老鷹不容易發(fā)現它們。
3.請幼兒觀察枯葉蝶、北極熊、竹節(jié)蟲、蚱蜢等動物圖片,感受保護色的神奇。
(1)請幼兒觀察教學掛圖,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藏在圖畫里的動物。(幼兒自由發(fā)言,老師及時地引導和鼓勵)
(2)請幼兒說一說哪些動物用保護色來保護自己?(幼兒發(fā)言)
(3)教師小結: 在大自然中,有些動物為了保護自己更好的生存,它們身體的顏色與斑紋,與它們生活的環(huán)境十分相似,用來隱蔽自己不被敵人發(fā)現,這就是動物的保護色。
4.觀看教師教學資源?隱身妙招?,拓展幼兒經驗。
(1)請幼兒觀看教師教學資源,了解壁虎、長頸鹿、斑馬、刺猬、烏龜、黃鼠狼、烏賊等更多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2)教師小結: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有很多,有些動物靠放臭氣老保護自己,有的靠自身的刺保護自己,還有的靠多在硬殼里來保護自己,動物們有自己保護自己的方法。
5.分組進行游戲:“捉迷藏” 幼兒每人選擇一張自己喜歡的動物圖片,根據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貼到合適的背景圖中,然后師幼進行討論、交流結果。 (游戲分組進行)
6.聯(lián)系生活,拓展幼兒經驗。
(1)幼兒討論:生活中人們也很聰明,根據動物的保護色想到了保護人類自身,小朋友想一想人類會怎樣利用呢?
(2)請小朋友看“關于保護色在不同領域的發(fā)明”的ppt課件,拓展幼兒經驗。
四、活動延伸:
1.在圖書區(qū)投放有關動物自我保護內容的圖書,拓展幼兒經驗。
2.在科學區(qū)請小朋友為動物的保護方法進行簡單的分類,并作記錄。
活動反思:
有個別孩子參與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孩子對動物的保護色,了解不多,使他們在活動中興趣不高。但教師要注意到這些孩子,主動發(fā)問,積極互動,效果會好些。觀賞,還有其他用處嗎?你還想了解更多關于花的知識嗎?關于哪方面的內容呢?(引導孩子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
六、活動建議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在班內的自然角或種植園地中,可以常種些會開花結果的植物,讓幼兒感受花卉的美麗和收獲的喜悅;各季生長的花草樹木能使種植園地常年有美麗的風景。
家園共育:教師可將種植活動延伸到幼兒家庭,(本文.來源:快思.教案網)請家長協(xié)助幼兒載一盆花督促幼兒每日記錄,然后到幼兒園與同伴交流種植經驗。
與其它課程的整合:在語言活動中,幼兒可以欣賞與花卉有關的兒歌、童話;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可以畫自己喜愛的花卉;科學活動中還可收集花卉的“種子”,“解剖”花朵,制作標本等。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感興趣的問題生成活動。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表現出對花卉的熱切關注和強烈興趣,及時、智慧地解答幼兒的各種問題,激發(fā)他們深入學習和探索。
附兒歌
一月水仙清水養(yǎng),二月杏花伸出墻,
三月桃花紅艷艷,四月杜鵑滿山崗,
五月牡丹笑盈盈,六月梔子戴頭上,
七月荷花浮水面,八月桂花腌蜜糖,
九月菊花迎秋風,十月芙蓉斗寒霜,
十一月山茶初開放,十二月臘梅雪里香。
20、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反思《小威向前沖》
活動目標
1、通過閱讀,初步了解寶寶的由來。
2、尋找自己和爸爸媽媽之間相像的地方,體驗親情血脈之情。
3、初步學習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培養(yǎng)幼兒不輕易放棄的精神。
4、培養(yǎng)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fā)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故事PPT
活動過程
一、引出繪本《小威向前沖》。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介紹一本書。為了讓所有小朋友們都能看到,我們在大屏幕上一起來看看吧。
2、出示PPT,提問:書名是什么?看到書名,你覺得小威是怎樣的一位小朋友?向前沖的小威是怎樣的? 過渡:到底小威是怎么樣的一位小朋友呢,一起來聽故事吧!
二、故事講述
1、提問:剛剛的故事中你們聽到了小威是個怎么樣的小家伙?他住在哪里?你們認為小威是個棒小孩嗎?你是個棒小孩嗎?
小結:現在你認為小威是個棒小孩吧?(是)。當然是了,孩子們,只要你們有一個地方是高手,就是棒小孩!
2、繼續(xù)講故事,PPT
點擊PPT地圖頁面,幼兒集體看地圖。
提問:你認為小威該怎么走?
3、繼續(xù)講故事
提問:(小威游泳比賽的PPT頁面) 孩子們,你們找一找小威在哪里?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師:游著游著,小威突然發(fā)現他的好朋友小布趕了上來,這時候小威好緊張啊,小朋友們,你們認為這個時候小威應該怎么做?
小結:遇到困難只有努力向前沖才能獲得勝利。
三、通過視頻,欣賞生命孕育全過程,并繼續(xù)講述故事。
1、繼續(xù)講故事,播放視頻。
2、繼續(xù)看PPT講述故事。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猜猜小娜長大后會是個怎樣的女孩?
提問:你們再猜一猜,小娜長大后頭發(fā)是什么顏色?
四、知道自己和爸爸媽媽長得很像,但是和別人長得是不像的。
1、點擊PPT,一對長得特別像的父子。提問:他們像嗎?哪里像?
幼兒:觀察并說出
小結:他們當然很像了,寶寶和爸爸當然長得很像。你和你的爸爸媽媽長得像不像,哪里像?
2、師:你和你的爸爸媽媽是像的,但是你和別人是不像的對嗎?接下來老師請你們玩一個游戲,找一找你和其他小朋友不像的地方。
游戲接龍,請幼兒以接龍的游戲方式,挨個找幼兒,并說出自己與朋友不像的地方。
小結:孩子們,你們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越多,說明你們越特別。
五、問題延伸
提問:小威到哪里去了?小娜是怎么來的?你們是怎么來的?讓我們以后再來討論吧。
活動反思
遺傳和生殖的具體含義比較深奧,幼兒無法了解其內涵。于是我做了一個課件,比如地圖的設計,運用的動畫,增強美感等,都是為了幫助幼兒加深理解,化解了活動的難點。在教材的內涵把握小威向前沖。[本.文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我挖掘了讓幼兒初步學習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培養(yǎng)幼兒遇到困難向前沖的精神。我原本擔心會沖淡想表達的主題,所以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只是做了適當滲透,從幼兒的反應來看,效果較好。
21、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多多鞋店》
活動目的:
1、通過游戲活動讓幼兒復習鞏固10以內的連加。
2、通過游戲活動提高幼兒按物體某一特征進行分類的能力。
3、通過游戲和模仿活動提高幼兒團結合作的能力,感受游戲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活動準備:
幼兒已經了解各種各樣的鞋子的特征,幼兒收集各種各樣的鞋子,反面都標有5元以內的價格,貨柜,“貨幣”,記錄卡,筆,購物袋。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最近,我們開展了關于鞋子的活動,小朋友們都帶來了許多鞋子,請大家來介紹一下你帶來的是什么鞋子。幼兒自由介紹
二、基本部分:
1、準備開超市:
師:小朋友現在想用鞋子來干什么?
幼兒自由發(fā)言——最后經大家討論決定開個鞋子超市
2、分類活動:
師:可是,這些鞋子現在放的有點亂,小朋友可以想想,我們的鞋子可以按什么方法分分類,把他們放在柜臺上呢?
師:咦,鞋底上都標上了價格,我們今天按價格來分類呢?
教師引導幼兒按不同的價格來分類
幼兒按鞋子的價格擺放相應的柜臺
3、集體核對
4、選營業(yè)員
(1)師:小朋友看看我們商店里的柜臺和商品都有了,商店里還卻什么?(營業(yè)員,貨價,錢,顧客)
(2)請小朋友討論用什么辦法來選營業(yè)員。
師:你們說說看,你們可以用哪些方法選營業(yè)員呢?
(3)選營業(yè)員,營業(yè)員就位
師:好,現在請營業(yè)員選擇你喜歡的柜臺。
5、游戲活動:
師:我們的游戲馬上就要開始了,今天的游戲和平時不一樣,小朋友可以自由組合,3個人一家,一個管錢一個負責記錄,還有一個負責選鞋子,每一家有10元錢,要一邊買一邊記,買一雙記一次價格,要把錢全部用完,組合好的家庭就可以來領錢。
三、結束活動
請小朋友介紹自己買的什么,自己是怎樣把錢用完的。
22、大班科學優(yōu)質課說課教案《彩色氣球》含反思
一、說教材及設計思路
顏色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顏色遍布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布滿顏色的世界里,萬物沒有了顏色,我們的生活也會暗淡無光。顏色使世界美麗,顏色也美化幼兒的心靈,所以我們的生活及我們生活的整個世界是不能沒有顏色的。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顏色有一定的經驗,也比較感興趣,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將活動目標確立為以下三個方面。
1.認識、區(qū)別紅色、黃色、綠色,在活動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顏色。
2.觀察氣球由小變大的過程,培養(yǎng)幼兒探究新事物的興趣。
3.引導幼兒按物體顏色分類。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活動目標而服務的,活動準備必須與活動目標的需要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各色氣球若干、打過氣的氣球、貼有紅、黃、綠氣球的紙箱、自制月亮一個。這個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認識、區(qū)分紅色、黃色、綠色;難點是在活動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顏色。
四、說活動過程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幼兒的接受能力,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去完成。
(一)認識顏色
活動一開始,我以“神秘的盒子”引出活動,吸引幼兒的注意,變出一個氣球,幼兒觀察氣球由小變大的過程,并能說出氣球的顏色。
(二)尋找相對應的顏色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活動的難點,我通過“開氣球商店”,讓幼兒根據自己喜歡顏色來買氣球。并能完整說出“我要買一個x色的氣球”。
(三)送氣球回家,通過游戲讓幼兒按游戲分類。
五、說教法
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我運用了游戲法、啟發(fā)聯(lián)想法等教學方法。使整個教學活動動靜結合,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做到寓教于樂。
六、說學法
在教學活動中我通過引導、觀察、講述、游戲,讓幼兒認識和區(qū)分紅色、黃色、綠色,并盡量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幼兒找出與之相對應的顏色。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的表現力和辨別能力。
七、說延伸活動
課后讓幼兒在美工區(qū)運用涂色的方法,給每個區(qū)域制作不同顏色的標記牌;在益智區(qū)放置各種顏色的物品,讓幼兒按照顏色進行分類;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相關的顏色活動。
八、活動小結
本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注重個體差異,教師通過為幼兒創(chuàng)設由易到難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體驗、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建構著知識經驗。
教學反思
本節(jié)活動中,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而且活動目標完成的差不多,對于內容孩子們掌握的也可以,但是在活動中老師的語速過快,希望在今后的活動中老師的語速放慢一些。
23、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綠色食品》
活動目標
1.認識綠色食品標志,知道綠色食品是純天然、無污染的健康食品。
2.開展活動使幼兒知道只有有了干凈的水源、純凈的空氣,有了樹木、草地的保護才能生產更多的綠色健康食品。
3.激發(fā)幼兒初步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4.培養(yǎng)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活動準備
1.課件。
2.綠色食品的標志一個,綠色食品和非綠色食品的卡片三張。
3.幼兒收集的綠色食品和非綠色食品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標志,導入活動
1.請幼兒仔細觀察標志上的圖案,猜想像什么。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幼兒認識綠色食品標志,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標志上的圖案,從而了解標志的真正含義。
2.教師向幼兒講解標志上圖案表示什么以及它所蘊涵的意義:綠色食品的標志由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培蕾組成,寓意為植被在陽光的照耀下長得枝繁葉茂,從而形成一片綠色的環(huán)境。整個標志為正圓形,寓意為保護。
3.幼兒操作:綠色食品、非綠色食品分類。
找一找,把綠色食品放在有綠色食品卡片的一邊,把非綠色食品放在非綠色食品卡片的一邊。
4.為什么這些食品不是綠色食品?可能是什么原因?
以同樣品牌的牛奶作對比。
小結:同樣的牛奶一個有綠色食品標志說明它是純天然的食品,而另一個則是在加工生產的過程中往牛奶里添加了香料、防腐劑、色素等東西,所以不能稱綠色食品。
本環(huán)節(jié)讓幼兒在認識標志的基礎上進行親身體驗,嘗試把所帶的食品按照標志分成綠色食品和非綠色食品兩大類,進一步加深對標志的認識。
(二)了解綠色食品的生產標準
1.觀看課件講述:怎樣才能生產出綠色食品?
看一看這些地方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加工成為綠色食品?
(1)奶牛在黑煙沖天的工廠旁的草地上吃草,提問:這里的牛奶、牛肉能否加工成綠色食品?
為什么?說出你的理由。
(2)農田里用被污染的水澆灌,旁邊還有黑煙。
提問:這農田里生產的東西能加工成綠色食品嗎?為什么?
(3)山清水秀風景地。提問:這里的牛奶、牛肉能否加工成綠色食品?(www.banzhuren.cn)為什么?
2.師生共同總結:只有有了干凈的水源、純凈的空氣,有了樹木、草地的保護才會生產出更多的綠色食品。
本環(huán)節(jié)讓幼兒了解怎樣才能生產出綠色食品,這也是活動的難點。我通過直觀的教具,運用明顯的對比,啟發(fā)幼兒想象、了解生產綠色食品的條件。
(三)創(chuàng)造綠色環(huán)境從我做起
1.討論: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環(huán)境被污染的現象,我們應該怎樣做呢?(重點突出廢舊電池和塑料制品的危害)
2.爭做綠色小衛(wèi)士。
幼兒相互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說。
本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提問:“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保護綠色的環(huán)境?”引起幼兒的共鳴。在幼兒相互交流中產生為保護環(huán)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想法。
活動使幼兒真正了解綠色食品來之不易,并且學會看綠色食品的標志,也激發(fā)了幼兒為保護環(huán)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意識。
24、大班語言優(yōu)秀說課教案《夏天的歌》含反思
一、說活動背景及設計意圖
詩歌《夏天的歌》,教材選自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主題六中第三周。詩歌內容形象生動,音韻和諧,問答式詩詞描繪了一幅極富童趣的夏天場景。是一首優(yōu)美的兒童詩,易為幼兒喜愛和接受。符合大班語言教學目標中提出的“讓幼兒理解簡短的文學作品內容,初步感受其語言美,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因此適合我班教學。詩歌鮮明的結構特點,給幼兒清楚明了的記憶和想象線索,便于幼兒理解和感受,能夠充分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詩中的蟈蟈、知了、青蛙的叫聲,已被幼兒所熟悉,這節(jié)課的教育資源就來源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同時,通過活動中詩歌仿編,可以發(fā)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幼兒與同伴交流的能力,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也培養(yǎng)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說活動目標:
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fā)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語言和畫面,理解掌握詩歌內容。
2、感受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
3、幼兒能根據詩歌的格式及夏季的特征大膽地仿編。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說重難點:
重點: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語言和畫面,理解掌握詩歌內容。
難點:幼兒能根據詩歌的格式及夏季的特征學習仿編,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口語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方法:
在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本次活動采用了情景教學法、整體教學法、觀察法、直觀演示法、游戲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感官認識。使教法和學法有機的聯(lián)系在一起,讓目標得到落實。最終達到教學目的,培養(yǎng)了幼兒對詩歌的感受力,想象力,記憶力(快思 www.banzhuren.cn)。
活動反思
通過照片導入,幼兒很快掌握了詩歌大意,通過多種形似的朗誦,幼兒能夠有感情的朗誦詩歌,并能感受詩歌的音律美及其意境美。
五、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本次目標教具準備:事先錄制好的蟈蟈、知了、青蛙的叫聲。夏天的歌《課件》、圖片——(蟈蟈、知了、青蛙;戴太陽帽的小朋友、撐小花傘的小朋友;草叢、大樹、池塘、冰激淋。)學具準備:記號筆、操作材料。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對夏天的特征有所了解。
七、說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話題,欣賞詩歌。
教師首先提問:“誰能告訴我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你是怎么知道的?”組織幼兒談論夏天:夏天里你有什么感覺?草地上、大樹上、池塘里有些什么變化?能見到哪些蟲子?能聽到那些動物的叫聲?這是一個課前知識的經驗準備,需要幼兒去運用具體形象思維去理解,只有借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才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根據這一特點,在平時我利用談話活動、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為理解詩歌內容,仿編詩歌做鋪墊。
(二)操作探索,具體感知。
這一環(huán)節(jié)為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做準備,有關理論指出:詩歌教學中,應將重點放在幼兒理解方面,不要讓幼兒機械記憶、背誦詩歌內容,減輕幼兒在學習時的記憶負擔,以便他們將注意更多地投向學習過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設計了《夏天在哪里》的游戲置。
25、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學習6的形成》含反思
1.能手口一致地點數6個物品,并說出總數。
2.感知數字6的形成和所表示的實際意義,會認讀數字6。
活動重點:
能手口一致地點數6個物體,會認讀數字6。
活動難點:
掌握6的形成,知道5添1是6、6比5多1、5比6少1。3.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對數字有好奇心。
活動準備:
數字卡片、6這張?zhí)O果卡、6張?zhí)易涌?、哨子一個、課件、格子紙、彩筆小印章。
活動過程:
1認讀數字6. 教師用猜謎的形式引出數字6,“有一位數字寶寶他的樣子像老師用的哨子,你們知道他是誰嗎?”“數字6”
2.學習6的形成 “數字6給老師帶來好吃的水果,我們看看有什么?!薄?個蘋果,6個梨?!弊層變狐c數回答,(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網)提問:蘋果,梨哪個多?多幾個?如何讓蘋果與梨變成一樣多?引導幼兒理解6的形成知道5添1是6、6比5多1、5比6少1.
3.利用Flash課件引導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6個物體,鞏固6的形成。
設情景:數字6邀請小動物們到他的城堡做客,但城堡的大門很奇怪只為數量是6的動物們開門這就急壞了數字6請小朋友們幫忙讓動物們都進入城堡.例:五只猴子能進入城堡嗎?為什么?應該怎樣做?鞏固5添上1是6,6比5多1,5比6少1。
4.玩【看數字蓋印章】的游戲讓幼兒根據出現數字是幾就蓋幾個小印章,認讀數字理解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反思
本節(jié)活動結束后,我會組織幼兒互相交流。幼兒用自己的操作經驗向大家表達自己的想法、做法和自己在操作中的發(fā)現,通過交流,幼兒不僅向別人介紹了自己的制作風的方法,還能從別人那里得到啟發(fā);這樣,不僅發(fā)展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空間。最后教幼兒一首兒歌《我會制造風》,這樣不僅突出了活動的主題,還鞏固了幼兒所學的知識,加深了幼兒對制造風的印象。
我會制造風
我的小嘴吹一吹,
我用扇子揮一揮
我拿紙張甩一甩
呼呼呼,真涼快。
吹風機呀你快來,
快把羽毛吹起來,
打氣筒呀你別跑,
來把氣球給喂飽,
呼呼呼 沙沙沙
哪里都能遇到它。
26、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光的反射》
活動目標
1、認知:初步了解平面鏡的成像原理——光的反射;了解鏡子與我們的生活的關系;
2、技能:能熟練進行鏡子的游戲,按照要求將鏡子擺放成不同的角度;
3、情感:保護孩子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4、培養(yǎng)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重難點
能熟練進行鏡子的游戲,按照要求將鏡子擺放成不同的角度;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
亞克力鏡片兩塊
2、知識儲備:
光的反射:光在傳播時由一種物質碰到另一種物質時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的物質中,這叫光的反射。光能穿過玻璃,但碰到玻璃后面的水銀后就會發(fā)生反射,原來的光線又會“彈”回來,這樣人自己的光就進入了人自己的眼睛里,所以人就看到了自己。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喜羊羊和美羊羊旅行來到了糊涂王國。這個糊涂國王不僅特別糊涂而且長得也十分丑陋,但他卻自認為很帥。有一天,一個工匠想討好國王,造了一面鏡子送給他。不料國王看到鏡子中的自己那么丑,認為是工匠捉弄他,故意造了一面把他照得很丑的鏡子,于是生氣地摔碎了鏡子,還命令工匠們必須造出一面能把他照得很帥的鏡子,否則就要懲罰所有的工匠。工匠們十分委屈。
教師引導:鏡子中的那個人是糊涂國王自己嗎? 是鏡子里成像是虛像,所以摸不到,鏡子里的像與實物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傳統(tǒng)鏡子背后有一層含有水銀的混合物,所以照射到我們身上又被我們反射到鏡子里的光穿過玻璃后會被水銀混合物擋住,就像乒乓球彈到墻上會反彈一樣,反射回來,進入我們的眼睛里。這樣我們就從鏡子里看到了我們自己。這就是光的反射。小朋友們照過鏡子嗎?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吧。
二、實驗操作
實驗一:光的反射—— 一面鏡子玩游戲
安全提示:傳統(tǒng)的鏡子掉到地上會摔碎,這個鏡片是安全鏡片,摔不碎也不劃手,但還是不要把鏡面弄花,弄花就看不清楚了。
操作材料:亞克力鏡片一塊
操作方法:
1、看看鏡子能照出自己嗎?(能照到自己)
2、把鏡子放到左前方,能不能看到后面的小朋友呢?(能看到)
3、鏡子里的那個人能用手摸得到嗎?(摸不到)
4、用鏡子照一照漢字。(字左右反過來了)
5、用手指頭去對一對鏡子中的手指頭。(大小一樣)
原理: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人們能從鏡子中看到自己,是因為:光的反射(請幼兒大聲清楚的說出這四個字);
教師引導:一面鏡子反射光,兩面鏡子就能互相反射,我們來試一試吧。
實驗二:兩面鏡子玩游戲
安全提示:提醒幼兒不要把鏡面弄花。
操作材料:亞克力鏡片兩塊
操作方法:
1、試著將兩面鏡子一前一后放置,看看能看到后腦勺嗎?(能看到)
2、將兩面鏡子垂直放置,能看到幾面鏡子(四面鏡子);在鏡子中間放一個東西試試。(能看到四個)
3、減小鏡子間的夾角,觀察鏡子數目的變化。(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網)(夾角越小,鏡子數目越多)
4、試著將兩面鏡子豎直平行放置,從一面鏡子背后往另一面鏡子里看去。(能看到無數面鏡子)
三、實驗原理總結:當兩面鏡子一前一后放置時,后腦勺的光被后面的鏡子反射到前面的鏡子中,再反射到我們的眼睛中,我們就看到了自己后面的情況,光發(fā)生了兩次反射。而當鏡子夾角越來越小時,光在兩面鏡子間則來回不停反射,發(fā)生了多次反射。兩面鏡子的夾角越小,鏡中的像越多。
活動延伸
探索游戲:
1、照鏡子——和同伴玩照鏡子游戲,根據同伴的動作做出相反的鏡面動作,感受相互模仿的樂趣。
2、傳遞光線——幾個小朋友一起,每個人拿一面鏡子,面對面站在3米以外的地方。一個人利用太陽光反射光線,另一個人對準他的反射光線,仔細調整位置。你會看到光會再次反射,光被傳遞出了。多幾面鏡子,光同樣還是會反射,會傳遞到很遠。
教師小結:
人們能從鏡子中看到自己,是因為: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原理。(請小朋友大聲清楚的說出這四個字。)請小朋友回家找一找還有什么東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看誰找的最多。
27、大班下學期科學教案評析《自然測量》含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用數字記錄測量的結果,感知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愿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4.養(yǎng)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吸管,稻草,絨條,筆,圍巾圖片(紅色圍巾和粉色圍巾),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話題,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掌握正確測量的方法。
(一)教師以“買圍巾”為話題,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二)教師引導幼兒知道用自然物“吸管”來可以測量圍巾的長度。
1.師:我想買一條圍巾的長度是“5個吸管一樣長”的圍巾。你們猜猜看哪條圍巾可能是老師想買的呢?(請個別幼兒回答)
2.師: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們猜的對不對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引導幼兒說出“量一量”)
3.小結:我們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
(三)師幼討論測量的方法,并引導幼兒動手操作。
1.師:我們應該怎樣操作才能準確地測量出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
2.師幼討論,請個別幼兒示范
3.小結:吸管要放在圍巾的下面,以圍巾的一頭“對齊”(對齊就是要讓吸管的最邊上要跟圍巾的最邊上在同一條直線上)
4.師:剛才小朋友們說了很多方法,現在老師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兩條圍巾,還有許多的吸管,請小朋友們幫老師量一量到底哪條圍巾才是老師想買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聲討論;聽到音樂聲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師觀察指導,幫助幼兒理解正確測量的方法并指導幼兒借助筆做記號。
(四)教師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1.提問: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結果又是怎么樣的呢?
2.請個別幼兒示范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中的問題:每次測量時頭尾沒有銜接好,有的空了很長,有的重疊在一起了。
3.教師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幫助幼兒直觀感知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先從圍巾的一頭對齊開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鉛筆做個記號,移動吸管從記號開始接著往下量,注意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評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創(chuàng)設“買圍巾”的情境,很好地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顒又薪處熗ㄟ^系列問題啟發(fā)幼兒用“量一量”的辦法解決老師遇到的難題,在教給幼兒正確的測量方法之前,教師組織幼兒討論并試著量一量,充分體現了幼兒活動的自主性?!?/p>
二、教師出示吸管、絨條、稻草作為測量工具,正確的測量同一條圍巾,并用數字記錄結果。
(一)教師出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fā)幼兒操作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除了帶吸管來測量圍巾,還帶來了別的東西來(出示吸管、絨條、稻草等測量工具)我們一起來看看。現在請小朋友用這些東西幫老師量一量這條圍巾的長度,用上我們剛才學的測量方法準確地測量。
2.介紹記錄表。
(二)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測量,并學會用數字記錄。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種測量工具測量,測量完記錄,再用另一種工具測量記錄;
(2)聽到音樂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三)教師引導幼兒感知測量工具的長度與測量數字的關系。
引導語:小朋友們剛才測量時有沒有什么發(fā)現呢?
1.引導幼兒觀察并分享交流
(1)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2)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和記錄結果,提問: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網)用這兩個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一樣嗎?為什么?
2.小結:原來我們測量的圍巾長度是一樣的,只是測量工具的長度不同,所以結果不同,長度越長,量的次數少,長度越短,量的次數多。
【評析:此環(huán)節(jié)在幼兒了解測量方法之后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測量的方法,同時通過觀察、比較測量結果,發(fā)現不同長度的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是不一樣。】
三、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運用自然測量來解決問題。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很多種物品來測量,小朋友們都學會測量和記錄了嗎?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測量的,我們就可以用今天學的測量方法來解決問題。
【評析:通過學習測量方法,引導幼兒把測量經驗延伸到生活中去?!?/p>
活動延伸:
師:老師會把圍巾放在益智區(qū),小朋友們試一試還可以用什么測量?并記錄下測量的結果。
活動反思: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嘗試發(fā)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lián)系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科學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fā)展形象思維,而且在感知具體事物基礎上初步嘗試歸類、排序、概括、抽象,逐步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成人要善于發(fā)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針對本次大班數學活動《自然測量》談談感受:
28、大班科學活動說課教案《學習自然測量》
一、說教材:
《學習自然測量》是學前班的一節(jié)測量活動課,目的是讓幼兒學習自然測量,懂得運用測量的方法比較出物體的長短、高矮、粗細、多少等,從而激發(fā)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做事認真耐心細心的良好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學前半幼兒對數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長短、高矮、粗細、多少等還很模糊,如小朋友站在一起有的高、有的矮,小朋友只是有個直觀印象,但到底高多少、矮多少還很陌生,繩子有的長、有的短,但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小朋友也不知道,因此小朋友學習自然測量很有必要。
活動的重點:讓幼兒學習各種測量方法。
活動的難點:讓幼兒測量時要一下接一下,頭尾相接地測量。
活動前做好以下準備:
尺子、紙條、鉛筆、線繩、小棍等。
二、說教法:
為實現擬定的上述教學目標,我準備采用四種教學法:比較感知法、問題聯(lián)想法、嘗試發(fā)現法、操作實踐法,通過比較感知讓幼兒直觀地分清長的、短的、高的、矮的等;通過問題聯(lián)想來拓寬幼兒的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從而讓幼兒知道通過測量就可以來比較不同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等,以致萌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各種測量工具的設想;通過嘗試讓幼兒發(fā)現要想測量準確,必須有一個標準的測量工具,那就是尺子,從而讓幼兒認識各種尺子;通過操作,可以讓幼兒學會怎樣測量才準確,強調難點:幼兒測量時,要一下接一下,頭尾相接地測量。
在活動的組織上,我靈活地采用集體教學與分組及個別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集體教學便于幼兒根據老師提供的講述要求,構思表達個人見解;而分組活動,可以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可以使每個幼兒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教師個別指導,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使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發(fā)展。
三、說學法:
教與學是一個統(tǒng)一與和諧的過程,要使教學活動獲得成功,必須考慮幼兒的學法。
開展自然測量這樣的教學活動,整節(jié)課主要以幼兒動手操作為主,并不是老師教一不,幼兒學一不,而是讓幼兒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嘗試發(fā)現,從而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本節(jié)課老師只是
用提問、啟發(fā)的方法,讓幼兒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從比較到發(fā)現到學會測量。整節(jié)下來幼兒的積極性一致很高。
四、說教學程序:
學習自然測量是一個幼兒動手操作的活動,其基本目的就是激發(fā)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做事認真耐心細心的良好習慣。(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網)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動開始時用直觀地實物進行長短對比,給幼兒一清晰的印象,從而讓幼兒產生疑問,怎樣來比較長短呢?用什麼來量一量呢?讓幼兒帶著懸念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然后通過幼兒親自操作實踐,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設計出符合幼兒思維順序,便于激發(fā)舊知,學習和鞏固新知的教學程序,具體有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1、比較感知:出示不同長短的鉛筆比長短,再拿出一支更長或更短的鉛筆進行比較,找出最長和最短的,讓幼兒進一步理解相對性。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3分鐘。
2、問題聯(lián)想法:提出問題如果兩個物體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如窗子和門的寬窄,怎麼辦?啟發(fā)幼兒想出多種辦法,引導幼兒說出要“量一量”才知道?!澳怯檬颤N東西來量呢?”啟發(fā)幼兒想出多種測量工具,如:用尺子、棍、紙條、線繩、鉛筆、小棒等來測量。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7分鐘。
3、嘗試發(fā)現法:指導幼兒用多種工具測量桌子、教室、黑板、椅子的寬度、長度及幼兒的高矮等,讓幼兒報告測量結果,引導幼兒發(fā)現問題,測量結果為什麼不一樣?怎樣才能量出一樣的結果?引起幼兒做尺子的愿望。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8分鐘。
4、操作實踐法:分組活動,兩組幼兒分別剪出一條同樣長度的線繩或折一段同樣長度的小棍做尺子,大家比一比,是否一樣長,然后,再次測量桌面的長寬、椅子的高矮。注意提醒幼兒測量時,要一下接一下,頭尾相接地測量,報告測量結果,發(fā)現測量結果相同。如結果不同,應讓幼兒再次測量,并糾正其測量方法的錯誤。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12分鐘。
五、活動延伸:
在基本實現了本次活動目標的基礎上,為了讓幼兒更進一步地掌握測量方法,可以把活動作進一步的延伸:活動結束后,讓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到室外測量各種物體,如樹的粗細、玩具的高矮、距離的遠近等。
在發(fā)展性原則的指導下,活動的設計中,無論是教材的選取、組織,目標的制定,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都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實際水平。尤其是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為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給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幼兒看、想、說、做,這就充分發(fā)揮了幼兒各種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反思
一、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綜合利用和發(fā)揮幼兒園現有環(huán)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潛在的教育功能,引導幼兒用不同工具測量樹干、樹枝等,激發(fā)幼兒展開探索活動,突破了以往同類教學重認知結果輕認知過程的劃一模式,讓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既獲取知識又得到潛移默化的環(huán)境情感熏陶。因此,在確定本次活動目標時,以學習用測量的方法了解幼兒園里的樹、萌發(fā)對樹木的關愛為重點?;顒右宰尯⒆觽冇H親小樹開始,充分調動幼兒的環(huán)境情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三次活動嘗試和活動小結引導幼兒逐步掌握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以及測量中簡單的數關系。第一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二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類似但長度不一的測量工具,讓幼兒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三次嘗試提供給幼兒較為復雜的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自主地去深入測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結合嘗試教育,滲透環(huán)境教育,較好地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環(huán)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層次感較強,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獲得知識經驗,孩子們?yōu)樽约涸诿恳淮螄L試中有所發(fā)現而歡欣鼓舞,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讓幼兒對園內的小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孩子們在活動中是那么的專注,測量中小心翼翼,生怕傷到小樹,不難看出孩子們對樹木的關愛,也勾畫出了一幅人與植物親密無間的畫面。
29、大班藝術活動音樂教案《大自然多美好》愛護環(huán)境主題
《大自然多美好》適合幼兒園大班主題活動,孩子對音樂活動非常喜歡,以他們喜歡的音樂形式切入主題,用自己的形式來表現美,我們幼兒園長期宣傳與培養(yǎng)幼兒“垃圾不落地”的行為與習慣,讓他們知道愛護環(huán)境就是愛護自己,從小形成愛護環(huán)境的意識,完整教案往下預覽
活動目標
1、學會演唱歌曲,努力唱準歌詞與旋律。
2、運用“排圖”游戲思考歌詞內容,嘗試自己創(chuàng)編替換部分歌詞。
3、樂意在同伴面前分享自己創(chuàng)編的歌曲。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唱準歌詞與旋律。
難點:幼兒嘗試運用“排圖”游戲,創(chuàng)編歌詞。
活動準備PPT課件、鋼琴曲《大自然多美好》譜子
活動過程
一、 問題導入,引出活動
師:“小朋友請看,這是哪里?圖片上有什么?”
幼:“戶外”“有太陽,有云,有風,有小朋友”
師:“小朋友他們在這里干什么呢?”
幼:“唱歌”
師:“老師知道他們聽的哪首歌曲,我們也一起來聽聽吧”
教師范唱第一遍,提問:“請仔細聽一聽,歌曲中是誰在追著誰跑?”
二、“排圖游戲”尋找圖譜并排圖。
1、傾聽歌曲第二遍;
2、出示圖譜,請幼兒觀察;
3、教師范唱第二遍,要求幼兒:在歌曲結束后找到圖譜,并按照歌曲演唱順序排出來。
注意:教師事先在黑板上畫好格子,第一、二、三橫排畫好格子,第二橫排兩個格子,在第一橫排教師按照歌詞內容先排好,給幼兒以范例。
教師:排好了嗎?是和我唱的順序一樣嗎?我們來驗證下(教師范唱第三遍)
三、創(chuàng)編游戲:“風兒追著太陽跑”
1、教師出示PPT課件第1-2頁:“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樹林,特別的美麗??墒牵驗橛行┤瞬徽湎?,制造了污染。你們看,這么多的污染源,大自然多可憐?!?/p>
2、出示PPT課件第3頁:“想要拯救大自然,去掉煙囪這個污染源,必須學會創(chuàng)編歌詞。我這里有一個太陽,請你們把它替換進歌詞里唱出來?!?/p>
3、教師與幼兒一起試唱。
4、替換正確后,PPt課件翻至第4頁,帶領幼兒用自己的動作清除煙囪。
四、創(chuàng)編游戲2——“XX追著太陽跑”
1、出示PPT課件第5頁:“第一關順利通過,第二關想要清除河里的污水口就沒那么容易了哦。需要你們自己創(chuàng)編一個歌詞替換,加油喔!”
2、教師選擇一位幼兒來創(chuàng)編歌詞并替換,全體幼兒一起跟唱。
3、替換正確后,PPt課件翻至第6頁,幼兒用自己的動作清除污染源。
五、創(chuàng)編游戲3:“XX追著XX跑”
1、PPT課件翻至第7頁:“恭喜你們又通過一關,接下來森林里的垃圾想要清除更難喲,需要你們自己創(chuàng)編兩個歌詞替換到歌曲中。”
2、幼兒按組來創(chuàng)編歌詞并替換,每組自選一位幼兒分享他們組的創(chuàng)編歌曲。
3、PPT課件翻至第8頁,創(chuàng)編正確的組做清除的動作。
六、完整演唱
1、PPT翻至第9頁:“想要保護環(huán)境,最重要的就是要行動起來。
2、播放音樂,幼兒完整欣賞并跟唱。
活動總結
我們班孩子對音樂活動非常喜歡,對節(jié)奏也非常敏感,能在活動中與老師進行互動。本次活動我選擇的《大自然多美好》這首歌曲,讓孩子更加了解大自然,鞏固了幼兒對大自然的認知。通過游戲化的形式,引導孩子聽歌曲熟悉旋律——排圖游戲熟悉歌曲——嘗試創(chuàng)編歌詞層層遞進。但活動中還存在幾個問題:排圖游戲的變現方式比較單一,還可以請孩子自己的方式來進行表達,如:繪畫、涂鴉。
30、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教案《水流和洞洞》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發(fā)現有洞的水瓶與瓶蓋的關系,探索洞洞的變化對瓶中水會有什么影響。
2、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記錄下實驗猜想與結果,樂于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能發(fā)現有洞的水瓶與瓶蓋的關系,探索洞洞的變化對瓶中水會有什么影響。
活動難點
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記錄下實驗猜想與結果,并進行分享。
活動準備
戳有一只洞洞的水瓶×8、戳有一高一低兩只洞洞的水瓶×8、水桶×8、收納筐×8、毛巾×8、記錄紙、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實驗(實驗激趣,初試記錄)
導入:請看,這只瓶子和常見的水瓶有什么不同?
集體猜測:有洞的瓶子裝滿了水,會發(fā)生什么?蓋上瓶蓋,又會發(fā)生什么?
過渡:光猜還不夠,要做實驗驗證猜想。
操作要求:
(1)兩人一組在瓶子里裝滿水,手提瓶口進行觀察。
(2)觀察蓋瓶蓋和不蓋瓶蓋兩種情況,將實驗結果清晰記錄在紙上。
提問:實驗完成,結果和你們的猜想一樣嗎?你們有什么發(fā)現?
追問:哪一組記錄一眼就能看明白?為什么?
小結:當瓶子上有洞時,蓋上瓶蓋不漏水,不蓋瓶蓋會漏水。大小適中、位置合適、線條流暢、頁面整潔的記錄方式,就能幫助你們清晰準確地記錄下實驗結果。
二、第二次實驗(二次實驗,花樣記錄)
過渡:看,這只瓶子和之前的瓶子有什么不同?(有上、下2個洞。)
集體猜測:2個洞的瓶子裝滿水,會發(fā)生什么?蓋上瓶蓋,又會發(fā)生什么?
操作要求同上
巡回指導:幼兒是否記錄了實驗過程中發(fā)生的現象;幼兒是否能與之前預測的現象進行比較。
提問:通過第二次實驗,結果和你們的猜想一樣嗎?你們有什么發(fā)現?
追問:他們的出水情況一樣嗎?對于這樣的發(fā)現哪一組的記錄更清晰?
小結:不蓋瓶蓋,2個洞都漏水,上面洞的水漏得近,下面洞的水漏得遠;蓋上瓶蓋,上面的洞不漏水,下面的洞漏水。
三、活動延伸(大膽猜測,無限可能)
第三種瓶子,你們看看不同之處在哪?(并排的兩個洞洞)蓋上瓶蓋和不蓋瓶蓋會是什么結果呢?
活動總結
此次活動有三大亮點,即自主探索--在活動中教師只是引導及旁觀者,幼兒有極大的空間進行自主探索;自主發(fā)現--在活動中教師只是幫助幼兒梳理總結,所有的發(fā)現都是通過實驗產生;自主記錄--在兩次操作后,孩子們運用不同的方式將發(fā)現的"秘密"自主記錄下來,豐富幼兒的記錄方式。
本次活動目標度達成度為90%。整個活動通過實驗引導幼兒發(fā)現洞洞與瓶蓋的關系從而探索發(fā)現洞洞的變化對水會有什么影響;孩子們基本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記錄下實驗猜想與結果,并進行表達。
一開始,我設計了三個實驗,分別為探究如何讓有洞的瓶子不漏水、兩個上下位置的瓶子有沒有瓶蓋的出水情況及平行兩只洞瓶子的出水情況,但在幾次科學室活動與個別化中我發(fā)現讓孩子們們自己發(fā)現蓋上瓶蓋水瓶就不會漏水較難,會讓他們失去探究的興趣,所以我將環(huán)節(jié)進行了調整,變?yōu)樘剿饕粋€洞的瓶子與上下兩洞的瓶子蓋上瓶蓋和不蓋瓶蓋是否會漏水,難度適中的實驗會更好的激發(fā)幼兒興趣。
31、大班科學活動教案《認識年歷》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會看年歷,初步學習使用日歷查找日期的方法。
2.運用年歷記錄家人生日,表達對家人的愛。
3.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及時間觀念。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PPT課件、幼兒人手一份年歷。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用米妮生日引發(fā)幼兒對“年歷”的興趣。
師:哇,真是個好消息,米妮要邀請我們去參加她的生日派對。
2018年11月18日是星期幾?是不是周末?
二、基本部分
出示年歷,學習使用年歷查找日期。
1.認識年份。從年歷封面判斷“年份”。
2.認識月。一年有12個月,每頁上有單獨的數字代表“月”。12個月是按照順序排列的。
3.認識日。當月中的小數字代表“日”。
4.認識星期:“日”往上對齊一排的漢字代表“星期”,也稱“周”。每個月份中紅色數字代表星期六、星期日,也就是我們的雙休日。每個星期有7天。
教師小結:年歷的作用可真大,年歷上有年、月、日、星期這么多豐富的信息。
三、做游戲“找生日”,幫助幼兒鞏固對年歷的認識。
請幼兒運用掌握的方法,找出自己的生日在年歷中是哪一個月的哪一天。
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后在年歷中找到家人的生日,并在年歷中圈出來,記得在那天給他們送上祝福。
活動反思:
大班科學活動《認識日歷》,活動一開始我就開門見山讓幼兒認識了今年的日歷,我發(fā)現大部分孩子不認識,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說上來。(快思老師.教案網出處)于是我用講一個關于年的故事來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們聽到有故事,興趣馬上就來了。
通過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兒理解的特點,使幼兒喜歡、理解日歷。果然,這種方式大大的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 天,分別住在12個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過讓幼兒到前面來找年媽媽的孩子,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發(fā)現孩子們掌握的較好,效果也不錯。
32、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紙桌》反思
本篇是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通過紙來做桌子,激發(fā)了他們制作與探索的欲望,讓孩子的科學活動從身邊經常接觸的事物紙和桌開始,引導孩子關注周圍生活和環(huán)境中黨見的事物,發(fā)現其中的奧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
科學活動《紙桌》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科學活動《紙桌》,下面,我分別從教材分析,目標制定,重難點分析,活動準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六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先來說一下教材分析:紙和桌子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而與孩子的學習生活更是密不可分的,畫畫,做手工,寫字都需要用到紙,但是,用紙來做桌子,對于孩子來說十分新奇在熟悉與新奇的碰撞下,很好地激發(fā)了他們制作與探索的欲望?!缎戮V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通過本次《紙桌》活動,讓孩子的科學活動從身邊經常接觸的事物紙和桌開始,引導孩子關注周圍生活和環(huán)境中黨見的事物,發(fā)現其中的奧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
在觀察中,我還發(fā)現我班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已由直覺行動思維過度到了具體形象思維,他們喜歡做做玩玩,喜歡自己動手操作,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折疊、粘貼等操作能力,他們能夠運用想象,進行一些簡單的設計制作活動,這些都為本活動的組織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接下來,我說一下教學目標,依據新《綱要》中重視幼兒的興趣,情感,態(tài)度并在實話中重視以幼兒為主體的探索性學習并依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在初中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可以用折疊、卷等方法發(fā)育紙的開卷,紙就能承受一定的力。
2、能將自己的探索操作結果,準確地在記錄表中反映出來,并用自己的語言大膽表述。
3、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初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三、重難點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于:幼兒通過折、卷的方法嘗試制作紙桌,探索桌腿的多種制作方法?;顒拥碾y點是引導幼兒嘗試發(fā)現各種形狀桌腿的紙桌承受力是不同的。
四、活動準備
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目標,我還做了如下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為幼兒提供長方形,正方形的紙,積木,小筐,裝水的杯子和記錄表。
2、認知準備:幼兒已經有折、卷、粘貼的經驗,并具有一定的設計制作能力。
五、教學方法
下面,我來說一下本活動的教學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和師生互動。
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設疑法,演示實驗法,游戲法,操作法,交流探討法,觀察記錄法等。
設疑法:整個活動以設疑導入,讓幼兒帶問題邊探索邊動手操作邊思考邊嘗試解疑。
游戲法:在本次活動的第三環(huán)節(jié),通過"擺紙杯"的游戲,引導幼兒自主探索紙桌的承受力,從自身體驗游戲時愉快的情緒。
實驗演示法:通過第四環(huán)節(jié)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幼兒更深一步地進行探索活動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度。
我從幼兒角度出發(fā),主要運行了:
獨立探究法:新的科學教育觀強調讓孩子獨立探究,通過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請幼兒自己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站起來,而我只充當一個觀察者,放手讓幼兒大膽嘗試探索。
經驗法:幼兒時期尤其需要通過多種感覺和材料相互作用來認識材料的特性,在活動中,我努力做到引導幼兒在探索中真正體驗發(fā)現的樂趣,成功的喜悅。
六、教學過程
最后,我說一下活動的教學過程,在活動中,我要求幼兒能最大程度的參與和投稿使學習過程成為孩子發(fā)現和探索的過程,因此,我設計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5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設疑導入,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活動開始,我和幼兒一起討論下紙的用途,說說"紙可以用來干什么?"并以疑問為線索,展開探索活動,"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訴我,他能用兩張紙,一張做桌面,一張做桌腿組合成一張一條腿的桌子,在這張桌上能放一筐積木,或一杯水,你覺得這件事,是真是假,為什么你覺得是真的或是假的?"我認為孩子聽到后,肯定會覺得非常驚奇,于是,我鼓勵幼兒從多個角度去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要求幼兒能明確地闡述自己的理由,并提出"你們有什么辦法來證實這件事的真假呢?"從而得出用實是求是的辦法來試一試,誰說得對,誰說得錯。初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落實了本活動的第三個目標,也為下面的活動作了很好的鋪墊。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用的設疑法。、
第二環(huán)節(jié):嘗試制作紙桌,探索桌腿的多種制作方法。
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目的是落實重點,為難點的突破奠定基礎。我先向幼兒很簡單地介紹紙桌的制作方法,接著便鼓勵幼兒積極動腦,大膽制作,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對紙桌的制作沒有提出過多的要求,的在輕松的氛圍下我想孩子們肯定會紛紛動腦動手進行操作我相信他們也會想出很多的好辦法讓紙桌站起來,在活動中,我盡量不介入,對幼兒的操作活動只是適時的點撥,肯定,并鼓勵幼兒不輕易放棄。這兒也為幼兒制作以后的討論"你的紙桌站起來了嗎?"留出了很大的空間,引導幼兒自由介紹自己的制作方法,并鼓勵幼兒結合實物大膽地用語言表述,分享彼此的經驗,在說中學,聽中學,幼兒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從而也順利進入了下一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獨立探究法,經驗法,操作法,交流討論法。
第三環(huán)節(jié):游戲"擺積木",嘗試發(fā)現各種形狀桌腿的紙桌承受力是不同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將采用問題:1 紙桌上能放東西嗎?"2 "著在紙桌上輕輕地平放積木,看看哪種形狀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積木最多?"為幼兒進一步嘗試作了引導,營造探索學習的氣氛,讓幼兒在問題情景中去思考,去尋求答案,鼓勵幼兒在自己制作的紙桌上盡量多放積木,以探索不同桌腿對桌子的承受力的影響,并將自己的探索結果準確地在積木的記錄堆放過程中,我相信孩子會為紙桌上能放那么多積木而高興使他們對成功的快樂體驗達到極至。接下來,展示操作結果,請幼兒表述自己的探索過程與記錄結果,分享彼此的發(fā)現,并幫助幼兒總結出"圓柱體桌腿的紙桌,放的積木數量最多,承受重量的本領最大。"
整個活動過程都是幼兒自己驗證得到的答案,完成了第二個目標,同時落實本活動的難點。
第四環(huán)節(jié),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幼兒更深一步地進行探索活動。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先向幼兒提問:還有什么形狀的桌腿也象圓柱體的桌腿一樣,有一個支撐面,在桌上可以放許多積木呢?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從而促進幼兒擴散性思維的發(fā)展,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接著,我演示折成三棱柱型的桌腿,并分別放上一筐積木和一杯水,孩子們肯定會為如此精彩的表演驚嘆,歡呼。這兒證實活動開始設置的疑問是真的,朋友說的話是可信的。并告訴幼兒有時聽別人說的話,如果你覺得有點,有點不信,你就親自動手試一試,因為事實會告訴我們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不正確的。這一環(huán)節(jié)和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首尾呼應,更好地落實了本活動的第三個教學目標,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了演示實驗法,體驗法。
第五環(huán)節(jié):引發(fā)新的探究點,延伸探究。
活動最后,我拋出一個問題:"剛才,我們通過操作,得出圓柱體,三棱柱型的桌腿的桌子承受力的本領更大,那相同形狀的桌腿,如果我們改變它的高矮,胖瘦,承受力又會有什么變化呢?我們下次再來試試吧!"從而促使幼兒永遠種保持學習的熱情,并獲得主動學習的動力機制。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氣氛活躍,幼兒的參與性很高,體現了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特點。在活動中注重孩子對經驗所得的表達與梳理,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幼兒積極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能把操作所得到的經驗用語言準確的表達出來。但是在游戲放積木環(huán)節(jié),材料的設置上考慮不夠成熟,所選的積木太輕,導致在了解承受能力時,幼兒不能直接,形象地進行觀察操作。
33、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教案《動物與天氣》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天氣預報的作用,認識幾種氣象標志。
2、能夠根據動物的特殊表現來推斷、預報天氣預報。
3、了解一些動物的習性和氣象變化之間的關系。
4、激發(fā)孩子們的好奇心、表現欲,提高他們探索天氣奧秘的興趣,萌發(fā)熱愛科學的情感。
5、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6、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重點難點
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去了解動物與氣象變化之間的關系。
能運用新學的知識判斷天氣變化。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PPT
2、學習單、筆
3、雨天 晴天、等氣象標志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嗎?(春天),春天是一個適合旅游的季節(jié),小朋友們,假如我們要出去旅游,在旅游之前我們首先要準備什么物品,了解什么哪些事情呢?
幼兒思考,如:要帶好衣服、零食、查路線、、(引導幼兒說出天氣)
老師:大家說得都對,出去旅游之前,我們要準備很多物品,了解很多事,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天氣預報,通過天氣預報我們可以提前知道天氣,比如:如果明天要下雨了,我們就不能出去玩了,如果明天天氣涼了,我們就要多穿些衣服,要不然就要感冒了,我們要根據天氣情況做好出行計劃。
二、 認識幾種常見的氣象標志
拿出天氣氣象標志表,首先出示晴天的標志,讓小朋友們觀察,
提問:(1)你們看這張圖片上畫的是什么天氣啊?(晴天)
(2)如果是下大雨,我們應該用什么圖案來表示呢?
小朋友們自由討論,回答問題,
小結:雨天下著大雨,那么我們就用三個雨點來表示。
同樣的方式,引導小朋友們認識、多云、陰天的標志。
小結:晴天的時候,有亮亮的太陽掛在天上,照得我們身上暖洋洋的,所以紅紅的太陽就表示晴天,這些圖案都是表示天氣情況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氣象標志”。
老師:有哪位小朋友可以告訴老師,昨天的天氣怎么樣?今天的天氣怎么樣?并分別告訴老師是黑板上的哪個氣象標志,明天又會是什么樣的天氣呢?幼:不知道,有可能……
三、 提前知道天氣的方法
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提前知道天氣呢?
幼:看電視、上網、看報紙……
出示能知道天氣途徑的圖片,CCTV天氣播報,看報紙,網絡等,引導孩子說出看天氣預報。
小結:我們的農民伯伯不用看天氣預報,也能知道明后天的天氣是怎樣的,猜一猜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四、 能預報天氣的動物
近日森林多雨,為了動物們生活更方便,大象站長貼了一則招聘信息出來,要在森林里招聘氣象預報員,小朋友們猜猜,會有哪些小動物來報名呢。(提前請6位小朋友分別扮演六個小動物們)
師:小朋友們說的很好,那我們就去看看哪些小動物來應聘氣象員了好嗎?
第一個來的是小蜻蜓,他說:我能預報晴雨天。我飛得低,就是要下大雨了。
第二個來的是小魚,他說:我能預報晴雨天。我浮上水面上游泳,就是要下雨了。
第三個來的是青蛙,他說:我能預報晴雨天。只要我哇哇叫,不久就會下雨了。
第四個來的是螞蟻,他說:我能預報晴雨天。我們排隊忙著搬家,就是要下雨了。
第五個來的是小狗,他說:我能預報晴雨天。我只要去泡水,就是要下雨了。
第六個來的是烏龜,他說:我能預報晴雨天。我冒汗,就是要下雨了。
小朋友們,你們覺得大象站長都收下了嗎?
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些小動物自己是怎么說的?
蜻蜓說:“我們是小蜻蜓,你知道我們?yōu)槭裁磿w得這么低嗎?因為快要下雨了,空氣中水分比較多,非常潮濕,小蟲的翅膀上沾了許多小水珠,所以飛不高,我們飛得低,是為了捉小蟲吃。”
小魚說:“我們靠呼吸溶解在水中地氧氣生活。天晴時大氣壓力高,水里溶解地氧氣多,我們就安靜地沉棲在水底;陰雨之前氣壓低,深水中地氧氣大大減少,我們紛紛浮上水面呼吸。
青蛙說:“我們喜歡陰涼潮濕的地方,每當要下雨之前,空氣里濕度變得越來越高,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高興地叫個不停。
螞蟻說:“我們正在搬家,要把家里的食物搬到高高的大樹上,因為快要下雨了,空氣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濕,我們的家也變得很潮濕,非常難受,而且大雨會把我們的家和食物沖走的,所以要趕快搬家。
小狗說:“我們身上沒有汗腺,炎夏時不能靠毛孔散熱,只有靠張嘴、搭拉舌頭來保持恒溫。當嘴和舌均無濟于事時,便跳到水塘或小溪里泡水,幫助散熱。
烏龜說:“要下雨時,空氣濕度大,我們的殼較涼,水蒸氣凝結在上面,就好像出汗一樣。
五、游戲:小小氣象員
請6個小朋友分別扮演小動物上來做天氣播報,如: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氣象播報員,XXX,今天是11月20號,天氣晴朗(看當天天氣),接下來為大家播報明天的天氣、、、(和幼兒一起查看當天的天氣預報)
六、完成操作單
給每個小朋友發(fā)一份學習單,請小朋友將下面能預報天氣的動物在右下角的框框里面打個勾。
活動總結
通過活動,小朋友們知道了氣象變化和動物習性變化之間的關系,了解了部分動物的表現所表達的天氣信息。小朋友們回家后和爸爸媽媽通過網絡、書籍等了解更多能預報天氣的動物,知道動物們是怎么樣預報天氣的,了解天氣預報的重要性。(如:蜘蛛結網是天晴,蜘蛛收網是下雨, ……)
34、大班科學優(yōu)質活動教案《連接的秘密》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物體間的連接有的需要輔助物,有的不需要輔助物。
2、懂得不需要輔助物連接的物體的特殊結構,感受科學技術給生活帶來的方便,萌發(fā)科學興趣和對發(fā)明家的崇敬。
3、會用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fā)現。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7、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各種拼插積塑、紙張、紙筒、塑料珠、布片、各種有連接的生活用品。
2、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一定的連接經驗。
活動過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入,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材料,請小朋友玩玩連接的游戲,看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將它們各自連接起來的。
2、第一次探索--對需要和不需要輔助材料的連接進行分類
(1)操作探索
師:請小朋友每一種材料都連一連,連的時候可以告訴身邊的小朋友,你是怎么連的。
教師重點引導幼兒在操作中感受需要和不需要借助輔助材料的連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幼兒主要是通過簡單的操作,感受物體間連接的各種方法。斯詠連接紙筒,他先是將夾子都夾在紙筒上,然后又拿了一個紙筒比劃著,比劃后他將夾子都拿下來,將兩個紙筒靠在一起,用夾子夾住,他就這樣一個紙筒一個紙筒連著夾成一串,他說:這是蜈蚣。 這個環(huán)節(jié)比較簡單,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一環(huán)節(jié)中的分類打下鋪墊。)
(2)經驗交流
師:請小朋友來說說,你連接的是什么物體,你是怎么連接的?
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連接經驗。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有意識地請了連接不同物體的幼兒與同伴分享自己的連接經驗,在交流中,幼兒知道了老師提供的紙筒、布片、紙片、珠子本身是不能連接的,需要借助輔助物,而夾子、回形針、別針、彩鏈等本身是可以連接的。)
(3)對不同的連接現象進行分類
師:我們在操作中發(fā)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物體連接需要輔助物,有的物體連接不需要輔助物,現在我們來分一分。
引導幼兒根據需要輔助物與不需要輔助物的連接現象進行分類。
(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引導幼兒進行分類,重點鼓勵幼兒說說為什么有的物體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幼兒通過操作、觀察了解了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的物體本身的特征。如果這個活動直接引導幼兒進行分類,效果可能更好,能更直接地增加幼兒的經驗,幼兒在分類中能進一步感受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的物體特點。)
3、第二次探索--發(fā)現不需要輔助物連接處的特征。
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他們需要找到自己的伙伴才能用,請小朋友幫幫忙,幫它們連接起來,使它們成為有用的物品。 (1)提出要求
A、連接時要認真觀察它們是怎樣連接起來,連接處藏著什么秘密。
B、把發(fā)現的秘密告訴小朋友和聽課的老師。
(2)幼兒操作探索
教師重點引導幼兒在操作中發(fā)現物體間連接部分的特殊結構。
(這個環(huán)節(jié)幼兒在操作中對物體連接處的秘密很感興趣,他們在連接時很認真觀察,奕馨小朋友對杯子與杯蓋進行連接很感興趣,旁邊的謝詩蕾發(fā)現了一個塑料杯中有一個過濾網,奕馨看到了也把過濾網拿過來,她比劃了半天,告訴我:"陳老師,這個網不能放在我的這個杯子里。"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因為杯子比較大,過濾網比較小,會掉下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幼兒有的將筆的各個零部件連接組合起來;有的連接風車;有的連接各種杯子……他們發(fā)現了很多連接處的秘密,在連接中,幼兒很高興地和老師、同伴交流著自己的發(fā)現。)
(3)幼兒分享自己的探索發(fā)現。
師:這些東西是怎樣連接的?
請個別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探索發(fā)現,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表述。
(由于幼兒在上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操作探索很認真,所以在本環(huán)節(jié)中,幼兒的發(fā)言很積極,他們能將自己在連接中發(fā)現的秘密用連貫的語言告訴大家。)
4、在比對中提升連接的經驗
師:小朋友都發(fā)現了不同物體連接處的秘密,連接處的秘密一樣嗎?為什么杯子有的直接蓋上去,有的是螺紋的?是不是同樣在連接處有螺紋的物體都能連接起來呢?
(1)請個別幼兒對比操作,教師引導幼兒了解。
師:請一個小朋友來試試,這個瓶子的瓶蓋是哪一個呢?
請一幼兒從一堆瓶蓋中找出和瓶子相符的瓶蓋。
師:物體的連接是需要通過精密的計算和設計的,而且根據材料和用途的不同,它們的結構也有所不同,但都是為了方便。
(本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選擇用螺紋連接的不同物體讓幼兒比較,引導幼兒發(fā)現雖然這些物體都是有螺紋的,但是它們并不是都能連接在一起,而是還要通過設計,在大小、螺紋的疏密等方面的考慮,物體才能緊密連接起來。 但是,本環(huán)節(jié)由于考慮到時間關系,我自己操作。如果能讓孩子來操作,這樣效果會更好。)
(2)比較不同杯子的不同連接的不同便利
師:老師這里有幾個有杯蓋的杯子,請小朋友看看它們的杯口和杯蓋各是怎么連接的。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杯子和杯蓋連接處的不同特征。
師:以前為了不讓杯蓋掉下來,杯子和杯蓋是用繩子綁的,而現在人們根據材料的不同將杯口的連接處設計成只要壓一壓或擰一擰,既牢固又方便。
師小結:今天小朋友通過連一連、看一看,知道了我們人類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發(fā)明了許多看似不起眼的小發(fā)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本環(huán)節(jié)我主要是引導幼兒比較不同杯子的連接變化,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發(fā)現,發(fā)言十分踴躍。他們在討論中感受到了不同連接特點杯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同的便利。)
6、活動延伸
教師拋出問題:怎樣解決剪刀給小朋友帶來的潛在的危險性;怎樣解決老師筆帽常常在使用后找不到的問題。
教師鼓勵幼兒向發(fā)明家學習,嘗試運用連接的秘密改進我們生活中需要改進的各種物體。
(延伸環(huán)節(jié),我給幼兒布置了任務,保持了幼兒探索連接的積極性。)
活動反思
一個人在幼兒期形成的對周圍世界的探究興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次活動來源于幼兒園片區(qū)聯(lián)動的教研活動,在設計活動目標時我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以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顧本次活動,有幾點體會。
一、教學有效性方面
1、選擇適宜的材料,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連接"是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幼兒的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玩具無一不是需要連接的,因此,我提供給幼兒的活動操作材料都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種物體:各種瓶子、杯子、筆、包裝盒、玩具等等。幼兒對這些材料的操作很熟悉。雖然這些物品的連接沒有什么難度,但是在活動中他們仍操作得興趣盎然,活動的積極性很高。
2、制定適宜的教學目的,教師做到心中有目標。
《綱要》指出:科學活動內容要從生活或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因此,針對"連接"這個活動內容,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制定了三條目的:①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物體間的連接有的需要輔助物,有的不需要輔助物。②懂得不需要輔助物連接的物體的特殊結構,感受科學技術給生活帶來的方便,萌發(fā)科學興趣和對發(fā)明家的崇敬。③會用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發(fā)現。
在活動中我能帶著目標去引導孩子進行連接操作,如: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探索中,教師的重點是鼓勵幼兒將各種物品連連看,從中發(fā)現了有的物體的連接是需要輔助物的,有的物體的連接是不需要輔助物的。雖然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比較簡單,但重點是讓幼兒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比較發(fā)現引發(fā)幼兒探索不需要輔助物的連接秘密的興趣。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幼兒通過連接各種生活中的物體發(fā)現物體連接處的各種秘密。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中,幼兒有了前兩次的探索經驗,教師的重點就放在引導幼兒通過比對,進一步感受到雖然連接處的秘密很簡單,但是我們人類在生活中不斷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體現,有了連接處的小小發(fā)明,為我們人類帶來了很多便利。在教師的層層引導下,幼兒逐漸產生了對科學家的崇敬,愿意向科學家學習,學習他們刻苦鉆研發(fā)明的精神。
3、有效的指導語,是師幼互動的關鍵。
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開始,教師都要設計好具有承上啟下、富于啟發(fā)性的指導語。幼兒雖然整個活動的環(huán)節(jié)比較多,但是在老師精心設計的指導語的啟發(fā)下,幼兒的關注點始終在探討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的秘密上,在教師的啟發(fā)性提問下,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大家的談論,說出了自己在探索中發(fā)現的連接處的秘密。雖然,后排的幼兒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但他們也很認真地在傾聽同伴的講述,整個活動氣氛非?;钴S。
二、活動中的不足
雖然活動開展得很順利,但是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的地方。
1、教師在材料的準備上,考慮還不是很充分,應再多準備一些操作性強的物體,在引導幼兒進行比對時,應該選用一些對比比較明顯、需要幼兒反復比較才能連接的物體,這樣幼兒的探索會更具主動性。
2、教師在關注幼兒時還是比較關注眼前的幼兒,師幼互動中前排的幼兒做得比較好,由于后排的幼兒比較遠,班級常規(guī)又要求幼兒要坐在位置上,因此后排個別幼兒的參與更多的是傾聽老師與同伴的對話。這個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也經常出現,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老師進一步尋找有效的方法,使全體幼兒的學習主動性都能調動起來,學習更具自主性。
35、大班科學活動優(yōu)秀教案:《好玩的撲克》反思
目標
1、嘗試用多種方法讓撲克牌站立起來,感知力與平衡的關系。
2、學習記錄實驗結果并樂于大膽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3、在探索撲克的多種玩法中鍛煉求異思維,樂于合作探究。
4、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fā)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牌人手二十張;大記錄表一張;小記錄本、記號筆人手一份。
2、不同形狀的卡紙若干;紅、黃、藍、綠的牌子各四個;金、銀、銅的獎章與幼兒人數對應。
活動過程
一、自由玩撲克牌,探索撲克牌的各種玩法。
1、提出活動內容,強調探索規(guī)則:
師:瞧,老師手上是什么?(撲克牌)今天我們就要用撲克牌玩游戲。玩撲克牌游戲時要遵守下面幾條規(guī)則:
(1)可以自己玩也可以邀請同伴一起玩。
(2)保管好自己的撲克牌不要跟別人混在一起。
(3)聽到碰鈴聲,整理好撲克坐回原位。
2、幼兒自由探索撲克的玩法。
3、幼兒交流分享玩法。
4、教師記錄并總結幼兒玩撲克的方法。
師:請小朋友說說你們是用什么方法玩撲克的。
(教師用大記錄表以分類、排序、比大小等形式總結、記錄下幼兒的不同玩法。)
二、自由探索“讓兩張撲克牌站立”的方法。
1、提出探索的問題,強調探索規(guī)則:
師:剛才我們總結出很多玩撲克的方法,現在我們要挑戰(zhàn)“讓兩張撲克牌站立”,挑戰(zhàn)的要求是
(1)把撲克成功站立在桌上的方法記錄在本子上。
(2)一種方法記錄一格。
(3)聽到碰鈴聲,整理好撲克拿著記錄本坐回原位。
2、幼兒自由探索“撲克站立在桌上的方法”并記錄。
3、幼兒分享交流自己的方法。(幼兒出示自己的小記錄本,邊講述邊示范撲克牌站立的方法。)
(1)你是用什么辦法讓撲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
(2)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3)為什么這種方法能讓撲克牌站立在桌子上?
(4)哪一種方法站得最穩(wěn)?
4、教師小結。
師:原來讓撲克牌站立的方法有怎么多,從小朋友記錄的方法中我們發(fā)現——兩張互相依靠,豎立成三角形擺放在桌上,當兩張撲克牌依靠的力一樣大時站立最穩(wěn)。
三、合作探索“用撲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穩(wěn)”的方法。
1、提出探索任務。
師:我們現在又有一個新的挑戰(zhàn)任務,就是“用撲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穩(wěn)”。
2、出示圖文結合的比賽規(guī)則圖,引導幼兒認讀,明確游戲規(guī)則:
(1)四人一隊,分成:紅隊、黃隊、藍隊、綠隊。
(2)提供不同形狀的卡紙作為輔助工具,可以使用,也可以不用。
(3)時間:五分鐘。
(4)最高最穩(wěn)的獲得金牌。
2、幼兒自由組合探索出“用撲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穩(wěn)”的方法。
3、幼兒交流成功與失敗的經驗。
4、教師小結:底層的撲克牌應該兩張一組豎立在桌上,要擺放的多而穩(wěn),根據自己選擇的卡片圖形搭建,越往上撲克牌要越少,這樣才能搭得又高又穩(wěn)。
4、教師給搭得最高的一組頒發(fā)金獎,其他小組分別頒發(fā)銀獎、銅獎。
活動延伸
1、將撲克牌投放到區(qū)域中,不借助輔助材料,鼓勵幼兒自由探索出更多“用撲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穩(wěn)”的方法。
2、鼓勵幼兒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用撲克牌探索出各種有趣的玩法。
活動反思:
大班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正處于培養(yǎng)與發(fā)展的第一個關鍵期,科學探索活動是達到此目標的最佳集中教育活動,孩子在這個活動中綜合運用了探索、記錄、交流、自我調整等方式,從多角度多層面感受了力與平衡之間的關系。在活動設計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用大班幼兒最興趣的競賽方式,激發(fā)幼兒將之前獲得的體驗和經驗大膽地運用和表現出來,這樣又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建構和運用經驗的平臺,讓他們能在經驗和能力之間建立起新的聯(lián)結,對于個人的能力鍛煉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了很大的促進發(fā)展作業(yè)。
36、大班科學活動優(yōu)秀教案《碰一碰》教學設計與反思
設計意圖:
幫助幼兒探索周圍生活中常見的科學變化現象,想獲取有關科學經驗,是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的目標之一?!杜鲆慌觥肪褪怯變喝粘I钪薪洺?吹降摹巴瑯右粔K磁鐵,有時一碰就能被吸住,有時怎么碰都吸不住”的現象,我在這里安排了一系列具有幼兒探索性的活動,發(fā)現并能揭示磁鐵的“同性相互吸引,異性相互排斥”的特征,建立有關磁鐵原理的粗淺概率。
活動目標:
1、對磁鐵感興趣,發(fā)現磁鐵只能吸住鐵制品的特征。
2、發(fā)展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學習按一定的標準(是否能吸引)進行分類。
3、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磁性現象、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探索的結果。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重點:
讓幼兒能通過自己的操作理解磁鐵的特征。
活動難點:
幼兒初步懂得同性相互吸引,異性相互排斥的道理。
活動準備:
每人一盤材料,內有磁鐵和鐵片、曲別針、螺絲、塑料吸管、玩具,玻璃制品、布料制品。
活動過程:
1、自由玩,觀察發(fā)現磁鐵的特性:
(1)、給每位幼兒一塊磁鐵,告訴幼兒可以用磁鐵和自己想碰的東西碰一碰,看看能發(fā)現什么。
(2)、請幼兒將自己的發(fā)現告訴大家。
(3)、教師出示備好的盤子里面裝的各種材料,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猜測哪些東西能吸起來,哪些東西吸不起來。
(4)幼兒拿一塊磁鐵先去吸鐵制品、再去吸塑料吸管、玩具、玻璃制品、布料制品,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生了什么現象。
(5)通過實驗操作驗證猜測,進一步發(fā)現磁鐵只能吸引鐵制品的特征。
小結:當磁鐵吸引鐵制品時(曲別針、螺絲、鐵片)就會產生吸引力,當磁鐵吸引木制品時(塑料吸管、木制玩具、玻璃制品、布料制品)就會相互產生推力。
2、學習用磁鐵將物品分類。
(1)、請幼兒用磁鐵吸一吸盤子里的東西,把能吸住的東西放到一起,不能被吸住的東西放到一起。
(2)、老師和幼兒共同總結實驗的結果。
3、經驗遷移
精揀鐵屑,給每位幼兒分發(fā)一個紙盒,讓幼兒看看盒子里面裝的是什么?(每個盒子裝了一部分大米,在大米里面裝上各種鐵制品和木制品),提醒幼兒看看米里面有些什么?自己想辦法將鐵屑又快又干凈的剔除掉。
提問:磁鐵吸住了哪些東西?
小結:磁鐵吸住了曲別針、鐵片、螺絲、、、、、、。
4、出示筆、紙若干
出示大記錄筆,幼兒講述實驗結果,老師記錄,獲得磁鐵只能吸住鐵制品的感性經驗。
活動延伸:
1、老師引導幼兒用自己手中的磁鐵在室內進行玩碰一碰的游戲,看一看哪些東西是被磁鐵吸引的,哪些東西不能被磁鐵所吸引。
2、在生活中引導幼兒幼兒尋找關于鐵制品的物體。
活動反思:
“同性相互吸引、異性相互排斥”的磁性原理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率,我為了幫助孩子們能理解這一抽象概率,根據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了各活動環(huán)節(jié):第一、二環(huán)節(jié)讓幼兒通過操作先感知磁鐵的特征,然后歸納出“同性相互吸引、異性相互排斥”的磁性原理,發(fā)展了幼兒的思維邏輯能力,第三、四環(huán)節(jié)是通過幼兒根據以獲得的知識去實踐運用,進一步加強幼兒對磁性原理的理解,更好的解決活動的難點,整個活動設計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我有目的的引導下和幼兒的親身操作,充分調動了幼兒探索的積極性,獲得了有關“同性相互吸引、異性相互排斥”的科學經驗,自始自終讓幼兒有了學科學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fā)幼兒再次探索的欲望。
37、大班科學活動優(yōu)秀教案《稻穗變谷粒》活動設計與反思
大班科學活動—— 稻穗變谷粒
設計意圖:
建甌地處閩北,依山傍水,有溪、有果園、竹林、稻田、、、、、土、石、沙、木、竹、筍、板栗、等是大自然賦予建甌的自然材料,隨手可見、隨手可得。運用這些生活中所見、操作性強的教育資源來開展活動,幼兒可為、能為?!兜舅胱児攘!肥俏覀儭兜咀语h香》系列活動之一,該活動設計試圖從幼兒身邊的事物開始,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并通過幼兒親自動手實踐體驗使用不同工具打谷子的方法感受到農民勞動的艱辛和快樂,為教育幼兒愛惜糧食埋下伏筆。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各種打稻谷的方法。
2、體驗自己動手打稻谷的樂趣和辛苦。
3、提高幼兒的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及探究能力。
4、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裝谷子的盤子、裝稻穗的大籃子、大臉盆若干。
2、向家長收集竹子按摩器。
過程
一、問題導入
師:(出示稻穗與稻谷)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小結:稻谷是一粒一粒的,稻穗有稻桿,是許多稻谷連在一起,一串串的。
師:怎樣才能讓一串串的稻穗變成一粒粒稻谷?(幼兒自由猜測)好,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塊來研究這個問題,請你們邊看幻燈片邊想:農民伯伯用了什么方法
二、分段觀看PPT
教師借助提問,巧妙引導幼兒分段觀看農民打稻谷的發(fā)展史。
第一種方法(PPT 1):大木梯
師:他們把稻谷放在哪里打,稻谷打在哪里?
第二種方法(PPT 2):大木桶
師:這是什么?稻谷打在哪里?為什么要用大木桶呢?
第三種方法(PPT 3):老式打谷機
師:這是什么?農民伯伯是怎么使用的?
第四種方法(PPT 4):新式收割機
師:這是收割機,誰來說說它是怎樣收割稻谷的?
小組討論:農民伯伯都用了哪些方法打稻谷?這些方法中,你認為那種最快最輕松?哪種最慢最吃力?
小結:第一、第二種方法是人工一點一點用力的打,又慢又吃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發(fā)明了腳踏收割機,農民伯伯收割稻谷快多了,但還有些吃力,而全自動收割機,只需坐在車上,用手控制按鈕,就可以大片大片收割稻谷,又快又省力。
三、幼兒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打稻谷
師:老師這里也有些稻穗和工具,請你們動腦筋想想,你有什么辦法讓它變成一粒粒稻谷?打的時候還要注意1、不能打得到處都是2、要把稻穗上的谷子都打干凈3、打完的稻草要放在籃子里。
四、師生交流分享經驗
師:你剛才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覺?
五、收拾整理場地。
活動反思:
稻谷是幼兒熟悉又覺得神秘的一樣東西,平時只知道它能碾成米,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教師將這樣的材料引進課堂,充分體現了教師對日常事物和兒童心理的關注與了解。該活動設計特色主要體現:
一、主動探索,寓教于樂
整個活動,教師營造了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鼓勵引導幼兒自由表達圖片內容,自由選擇工具,自主探索、交流分享自己的新發(fā)現,充分發(fā)揮了幼兒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使每一位幼兒都有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幼兒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不但增長了知識,在語言方面也得到了鍛煉。
二、指導策略層層遞進。
1、問題提出的層次性。
從“稻穗和稻谷有什么不同?”——怎樣才能讓一串串的稻穗變成一粒粒稻谷??”你能用這些工具讓稻穗變成稻谷嗎?等,這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題的逐一提出,猶如剝筍殼一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漸漸揭示了活動的中心目標。
2、活動環(huán)節(jié)的遞進性。
開始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幼兒自由猜測稻穗變谷粒的方法——幼兒觀看比較收割機的發(fā)展史ppt,獲得直觀的感受,激發(fā)自己動手去操作探究的強烈欲望——幼兒親身經歷體驗使用不同工具脫粒的方法。每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緊緊相扣,圍繞目標展開,為幼兒獲得完整經驗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只有讓幼兒真正去動手實踐、操作,他們對獲得的經驗才能感興趣,而教師此時是他們的支持者、幫助者和指導者。從這個活動設計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其實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很多,我們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善于觀察,要抓住教育契機去引導幼兒,使他們的知識面不斷擴大。
38、 大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大自然的語言》
大班科學公開課教案《大自然的語言》
【教材簡解】
本次活動我將《大自然的語言》定位于大班科學領域。大自然豐富多彩、變幻萬千,它的語言有很多,例如花草樹木這些具象的事物都是幼兒所熟悉的,而氣溫的變化是幼兒每天能感受到卻容易被忽略的。如果讓他們說說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有什么不一樣就比較難了,本次活動就是選取這一元素,通過探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氣溫的差異讓幼兒初步了解熱帶、溫帶、寒帶。熱帶、溫帶、寒帶是幼兒比較陌生的名詞,為了便于他們理解,活動過程中先采用圖片的形式讓幼兒直觀地了解不同地方人們著裝的差異從而推斷出氣溫的差異。幼兒又很容易理解是太陽給人們帶來溫暖,那么通過進一步談話得出離太陽近的地方溫度就高,所以叫熱帶;離太陽遠的地方溫度就低,所以叫寒帶;離太陽不遠不近的地方溫度比較適中,所以叫溫帶。怎樣才能知道哪個地方離太陽近,哪個地方離太陽遠呢?教案中這一設計就給幼兒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探索出判斷不同地方離太陽遠近的辦法,最后通過教師的引導,得出采用連直線的方法,比較這些地方離太陽距離的長短,從直觀上觀察到近的地方人們穿的衣服少,是熱帶;遠的地方人們穿的衣服多,是寒帶;不遠不近的人穿的衣服適中,是溫帶。
【目標預設】
1.認知目標:知道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氣溫不一樣,初步認識熱帶、溫帶、寒帶。
2.能力目標: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個事物的直線距離。
3.情感目標:體驗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各地氣溫差異與離太陽的遠近有關,初步了解熱帶、溫帶、寒帶。
難點:能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
【設計理念】
在大班滲透式領域中有一次語言活動是《我們的祖國真大》,其中有一篇兒童詩就是講祖國的同一時間因為不同地方氣溫的差異導致了人們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這一靈感,我想何不把這一話題拓展開來,研究由于同一時間溫度的差異形成的熱帶、溫帶、寒帶的這一地理現象。大班幼兒或多或少在電視上見到過非洲熱帶地區(qū)和北極寒帶地區(qū)的人,只是他們還沒有一個溫度帶的概念,所以我決定從這些地區(qū)人們的圖片入手讓他們從具象的熟悉事物開始,慢慢熟悉這三個溫度帶。在探討溫度帶的時候勢必會引出他們與太陽之間的關系,這就涉及到科學領域了。活動中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思考溫度的高低與太陽遠近的關系,并自己動手操作進行驗證。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動的難點讓幼兒用連線的方法比較兩地的距離是符合幼兒能力范圍的。
【設計思路】
溫度帶這一專業(yè)名詞是地理課上才教的,怎樣才能把這一專業(yè)名詞變得讓幼兒理解呢?這是我設計本次活動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熱帶、溫帶、寒帶最大的差別就是溫度了,所以我通過這三個地方人們著裝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點,利用圖片讓幼兒自己觀察人們衣服的多少得出這些地方溫度的不同:有的熱、有的溫暖、有的寒冷。再從溫度的不同引出這些地方與太陽遠近的關系,讓幼兒自己探索離太陽近的地方溫度怎么樣,離太陽遠的地方溫度怎么樣?最后再通過動手操作判斷這些地方離太陽的遠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導致了溫度的差異,引出熱帶、溫帶、寒帶這三個名詞。整個活動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幼兒的興趣和能力范圍,適合幼兒探索。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現在的季節(jié)。
教師: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春季)氣溫怎么樣?(引導幼兒說出不冷不熱、溫暖等詞)我這里有三張圖片,仔細觀察哪一張是這個季節(jié)的人們?
(教師提供三張圖片,上面的人們分別穿著裙子、小外套、棉襖讓幼兒選擇)
(二)初步探討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此時不同地方氣溫差的現狀。
教師再出示兩張圖片:北極人的圖片、非洲熱帶地區(qū)人們的圖片。
教師:仔細觀察這兩張圖片,你發(fā)現那里的氣溫怎么樣?猜猜他們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
2.初步討論三個地方氣溫差異的原因。
教師:其實這兩個地方和我們這一樣是春天,那為什么這個地方這么熱,這個地方那么冷,而我們這比較溫暖呢?(教師邊說邊將這三張圖片擺在黑板上)
3.幼兒自由發(fā)表觀點。
(三)通過操作大膽猜想三張圖片在地圖上的位置。
1.教師出示有三座房子標記的地球平面圖。
教師:這三張圖片中的人們分別住在圖上的三個地方,猜一猜分別住在哪里?請你把他們送回家。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操作材料已經過塑封處理,每張圖片的背后貼有雙面膠,方便粘貼。)
3.展示幼兒的操作成果并請幼兒陳述理由。
4.教師示范正確的操作,并請幼兒調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溫度差異的原因。
1.談話引出氣溫和太陽遠近有關教師:是什么讓我們的地球保持溫暖?(太陽)教師出示太陽圖片。
教師:哦,原來太陽能使我們保持溫暖。如果想要熱一點,我可以怎么辦?如果想要冷一點,可以怎么辦?(引導幼兒說出離太陽近就熱,離太陽遠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39、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影子》反思
影子摸不著,聞不到但又看得到,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好奇心,大班幼兒的觀察力,思維力以及表現能力較小、中班幼兒有飛速的發(fā)展,并對科學活動產生了初步的興趣與探索欲,嘗試利用操作材料、身體等方式,制造出不同的影子,激發(fā)對影子的探索興趣,發(fā)展觀察力、思維力。
一、教材內容分析
影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太陽光下有影子,燈光下有影子,皮影戲里也有影子……可以說在我們的周圍生活中到處都有影子。但是影子又是飄忽不定的,是一種光影現象,影子的形成對于幼兒來說無疑是一個好奇而又難懂的現象。因此,在活動中,我試圖以看看、說說、玩玩來引導幼兒了解影子。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幼兒了解有光的地方會有影子,難點是用自己的身體動作來制造影子。
二、幼兒情況分析
影子摸不著,聞不到但又看得到,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好奇心,但影子的飄忽不定,較復雜的形成原理以及制造原理,又使幼兒不能理解。大班幼兒的觀察力,思維力以及表現能力較小、中班幼兒有飛速的發(fā)展,并對科學活動產生了初步的興趣與探索欲。我試圖簡化影子原理,并寓教于樂,以大班幼兒為活動對象開展此次活動。
三、活動目標
通過以上教材內容及幼兒情況的分析,預設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討論,初步了解影子是在有光的地方產生。
2、嘗試利用操作材料、身體等方式,制造出不同的影子。
3、激發(fā)對影子的探索興趣,發(fā)展觀察力、思維力。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四、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活動目標,在幼兒知識經驗、教學具以及心理環(huán)境等方面做如下準備:
1、幼兒知識經驗準備:看到或觀察過周圍生活的影子現象。曾有看皮影戲的經驗。
2、教學具準備:為體現教、學具是幼兒活動的參考書,在教具上準備一段滑稽可笑的皮影戲,一個關于影子的主題課件,一塊長布與一束光線。
在學具上準備:如小棒、紙片、球等可操作的常見操作物供幼兒制造影子時運用。
3、心理環(huán)境準備:一個安靜又可封閉的活動場地,為配合幼兒自由創(chuàng)作,最好是在有太陽的日子。
五、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的總體思路:以新《綱要》精神為引領,借鑒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從“看影子—→說影子—→找影子—→玩影子”四大塊內容,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注重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探索影子,制造影子。從感知到體驗到創(chuàng)作,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具體活動環(huán)節(jié)、時間安排如下:
第一環(huán)節(jié):觀看皮影戲,引發(fā)幼兒興趣,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影子”。提出問題“皮影戲是怎么演的?”此環(huán)節(jié)為導入環(huán)節(jié),預計用時3分鐘。
第二環(huán)節(jié):討論“你看到過影子嗎?”“在什么地方?”引出影子是在光的環(huán)境下產生的。播放課件,幫助幼兒了解影子產生的原理。此環(huán)節(jié)為重點環(huán)節(jié),預計用時8分鐘。
建構主義理論提示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都是主動的學習者,是在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請幼兒首先主動說說曾經在哪看到過影子,找出一個共同點——必須是有光的情況下才會有影子,再播放影子課件,幫助幼兒加深對影子產生的印象。使幼兒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lián)系,從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識。
第三環(huán)節(jié):找一找周圍的影子。通過以上的學習,請幼兒找影子,鞏固知識。此環(huán)節(jié)為過渡環(huán)節(jié),用時2分鐘。
第四環(huán)節(jié):通過教師提供的材料,幼兒玩一玩影子,自己創(chuàng)作不同的影子,展示出來供大家欣賞。此環(huán)節(jié)為難點,預計用時10分鐘。
多元智能理論提示我們:每個人的智能結構都是不同的,是獨特的,要發(fā)展智能優(yōu)勢,尊重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創(chuàng)作。新《綱要》中指示,要鼓勵、支持、尊重幼兒的不同嘗試及創(chuàng)作成果。因此,此環(huán)節(jié)注重每位幼兒的不同表現,尊重差異性。
第五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到戶外太陽下進行表演游戲引導幼兒進行師幼互動,幼幼互動。此環(huán)節(jié)用時8分鐘。
新《綱要》提示我們: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寬松的科學探索環(huán)境。因此,此環(huán)節(jié)我將幼兒帶到更廣闊的戶外,供幼兒自由游戲,感受科學活動的有趣,從而激發(fā)幼兒對影子的探索欲,發(fā)展觀察力,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重視師幼、幼幼互動合作機制,形成合作性的師幼、幼幼關系。
結束部分:教師請幼兒再思考討論,還可以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制造影子。活動結束。預計用時1分鐘。
活動延伸:此活動可以在科學實驗區(qū)繼續(xù)生成探索,有較強的可探索性。
本次活動立足新《綱要》,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力圖幼兒在動眼看,動耳聽,動嘴說,動手做等環(huán)節(jié)中,以滾雪球的方式積累和獲得有關影子的粗淺知識與良好的自我表現能力。
教學反思:
幼兒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后,往往很多幼兒仍沉浸在先前的興奮中,如教師用強制轉換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個新的探究活動中,很難使幼兒達到良好的狀態(tài),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
40、教案大班科學說課稿《彈性》反思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別強,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探究,實驗和操作感知彈性的特點,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yǎng)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通過有序探索、自由發(fā)現,讓幼兒感知彈性這一科學現象,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能力。
教材內容分析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現象”。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接觸很多彈性玩具(皮球、拉力器、蹦蹦床),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幼兒對“彈性”的認識僅是一些感性經驗,對彈性玩具和用品的一些特性,還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設計了系列活動,“有趣的彈性玩具”、“彈力的大小”、“制作彈力小玩具”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探究,實驗和操作感知彈性的特點,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yǎng)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同時,本教材除了源于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幼兒的共鳴,產生學習探索欲望外,還有利于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掌握觀察、操作、記錄等科學方法,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幼兒發(fā)展情況分析及目標制定大班幼兒探究欲望增強,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成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因此,按照新《綱要》的教育目標,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fā)展的需要。
我確定本活動目標為:
1、通過有序探索、自由發(fā)現,讓幼兒感知彈性這一科學現象,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探索能力。
2、引導幼兒運用討論、交流、記錄等方式進行研究,體驗與同伴探索交往的樂趣。
3、培養(yǎng)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具有彈性物品的能力。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除了以上情感、認知、技能等五方面的目標外,我還將關注幼兒活動發(fā)展中的生成性目標。
本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在自主的探索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彈性這一科學現象。
本活動的難點是:如何讓幼兒在探索、談論、交流中進一步了解彈性的特點。
三、說教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采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學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設置一個有趣的能夠引起孩子探究動機的情境是科學教育活動的關鍵,因此我在活動中以到“游樂園”去玩,發(fā)現玩具中的秘密的情境引入,為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動手操作法:它是幼兒科學活動的基本方法?!毒V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讓幼兒在玩中主動探索彈性玩具的不同玩法,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現象。第二次操作是對所投放的各種材料進行分類,培養(yǎng)幼兒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具有彈性物品的能力。
3、測量、記錄法:新《綱要》指出“用多種的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探索、感知彈性的特點的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幼兒以測量、記錄等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探究過程和發(fā)現,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交流與分享做準備并讓幼兒在其中感受到科學的一條基本法則——說理要有事實依據。
三、說活動準備: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提供多種多樣的彈性玩具布置“游樂園”,有彈性和無彈性的日常生活用品若干。
2、幼兒記錄卡、筆,塑料袋每人一套
3、尺子、繩子、吸管、筷子等若干種可用于測量的物品。
四、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為指導,借鑒建構主義理論及做中學思想。從“好玩的彈性玩具”,→了解彈性的特點→找找哪些東西有彈性,三個操作活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學習。各環(huán)節(jié)具體安排如下:
一、創(chuàng)設嘗試的氛圍,激發(fā)幼兒探索的欲望。興趣是幼兒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先把幼兒引入由各種彈性玩具布置而成的“游樂園”,告訴幼兒“游樂園”里的玩具都有一個小秘密,小朋友可以試著用多種方法發(fā)現它們的秘密,以激發(fā)幼兒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進行了第一次操作。
二、第一次操作,在玩中感知物體的彈性?!毒V要》指出“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彈性玩具,著重讓幼兒通過自主的探索,發(fā)現彈性這一科學現象。這是活動的重點,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層次。首先,我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任意選擇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從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其次,隨機在小組中引導他們討論:“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發(fā)現什么?!边@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來感覺到自己有新發(fā)現,體驗到發(fā)現的樂趣和求知的快樂。最后,通過集中交流統(tǒng)一認識,感知物體的彈性。初次嘗試后,孩子們對彈性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但他們并沒有真正地了解彈性的特點。于是,我因勢利導讓幼兒進行第二次的操作。
三、第二次操作,了解彈性的特點。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由玩的過程中發(fā)現玩具有彈性的現象。第二次操作則更進一步,主要是讓幼兒探究彈力玩具前后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了解彈性的特點。這是本活動的難點,我采用了測量、記錄法來突破難點。首先設置問題情景:“怎樣在玩的過程中比較準確地了解玩具的變化呢?”引導幼兒從多方面想辦法,鼓勵幼兒遷移以往的經驗選用最方便、有效的測量法來記錄玩具的變化。然后讓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記錄,最后讓孩子依據實驗中觀察到的情況得出的結論與同伴進行交流、匯報,從而形成新的體驗:原來這些玩具有彈性:拉一拉,手放開,恢復原來的樣子;壓一壓,手放開,又恢復原來的樣子。在不斷的探索中,幼兒獲取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整個活動被推向了高潮。四、第三次操作,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哪些物品有彈性。綱要強調,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因此為了讓幼兒了解彈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安排了第三次操作即應用已獲得的經驗辨別我們周圍的哪些物品有彈性。實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體現活動的價值。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充分為幼兒創(chuàng)造了條件,引發(fā)他們仔細觀察,認真體驗,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們平時見過的,玩過的,捏捏海綿,拉拉皮筋,壓壓氣球,通過讓幼兒對這些有彈性物體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從而獲得了有關彈性的經驗。并結合幼兒已有的探索經驗,提出問題:這些東西它們有一個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fā)現,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活動時,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41、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教案《對號入座》反思
活動目標
1、喜歡參與空間方位游戲,體驗與同伴協(xié)商、合作完成對號入座游戲的快樂。
2、在探索對號入座的游戲中發(fā)現“排”與“號”的對應關系,學習在二維空間中尋找正確的位置。
3、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fā)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排”與“號”在生活和游戲中的實際意義。
難點:能發(fā)現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找到對號入座的方法。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有10以內序數的經驗。
物質準備:自制觀影票、座位圖、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教師與幼兒共同了解對號入座的含義,嘗試在座位圖中尋找準確位置。
?教師:你知道這張電影票的座位號是什么嗎?(能用X排X號表達)
?教師:X排X號在哪里?你能在座位圖上找到正確的座位,對號入座嗎?
1、請幼兒根據座位號在圖中尋找位子,感知對號入座的方法。
?重點提問:你是怎么找到這個座位的?
2、師幼共同發(fā)現對號入座的方法,梳理經驗。
?教師:對號入座就是座椅上的座位號與電影票上的座位號相同,對號入座的方法是先看清排號再尋找座位號。
二、幼兒操作游戲:誰做錯了?(增加單雙號)
?教師:四名小朋友中有一位小朋友粗心做錯了位置,你能幫助他找到正確的位置嗎?
?重點提問:什么是單號和雙號?
?經驗梳理:對號入座首先要確定排號,再看清單雙號。
三、幼兒體驗游戲:幸運觀眾(增加區(qū)號)。
?教師:王老師請你們看電影,小朋友要對號入座看清座位號哦。
?教師:抽取幸運觀眾(檢驗幼兒的入座情況)播放安全小衛(wèi)士微電影
?梳理經驗:想要對號入座首先要找到準確的區(qū)號,再確定排號,最后還要判斷單雙號,這樣按順序慢慢尋找就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座位了。
活動總結
此次教育活動的生成是基于幼兒游戲的需要。水木秀場的小觀眾經常因為找不到座位而煩惱,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呢?什么是對號入座?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并生成教育活動,幫助幼兒解決游戲中的困難,提升整體經驗。教育活動從游戲中來,孩子們又將知識經驗帶回游戲中去,使區(qū)域游戲的內容也更加豐富?;顒又蝎@得的經驗也能很好的為幼兒生活提供幫助。
在此次教育活動中,幼兒充分感受了排與號的實際意義,從平面圖過度到真實的體驗,是讓孩子將經驗進行整體提升的過程,看圖找座位與實際尋找座位對于孩子來說是不同的,活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真實體驗對號入座讓孩子們既興奮又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最后的抽獎環(huán)節(jié)實際是教師檢驗幼兒對號入座的方式,并通過這樣有趣的形式激發(fā)幼兒深度參與的興趣。
42、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教案《沉與浮》反思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認識記錄表,小組討論合作實驗,培養(yǎng)幼兒的團體合作能力。
3.探索利用不同材料發(fā)現沉浮的不同方法。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重點難點利用不同材料探索沉的物體浮在水面,浮的物體沉在水底。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提前商量好分工合作,4人一組(一人記錄,一人發(fā)言,兩人做實驗)
物質準備:
1.每小組一份沉浮記錄表、記錄筆、停止實驗的音樂。
2.每小組一份活動材料(一樣大小的透明海苔桶、玻璃球、面團、一元硬幣、吸管、泡沫地墊、空塑料盒)、關于沉浮的輔助材料。
3.黑板記錄表、透明魚缸、拼插玩具、木制積木。
活動過程
一:出示材料,激發(fā)幼兒對操作實驗的興趣。
1.小朋友們好,今天何老師要帶大家玩一個科學小實驗,大家看一看何老師桌上都擺放了什么呀?
答:魚缸、玻璃球、硬幣、面團、吸管、塑料空盒、泡沫地墊。
2.大家猜一猜如果把這些物品放入水里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幼兒舉手回答)
3.發(fā)記錄表,幼兒先觀察實物填猜想部分,填完的小組教師發(fā)材料,再把驗證結果填完整。
(聽到音樂結束實驗),教師與幼兒一起檢查記錄單,并把猜想小組人數和驗證的正確答案填寫黑板上。
與幼兒一起總結:面團、玻璃球、硬幣、沉入水底我們問這樣的現象叫沉,吸管、塑料盒、泡沫地墊浮在水面,我們問這樣的現象叫浮。
二:教師提岀嘗試性問題
何老師遇到了一個困難,想請小朋友幫幫我“怎樣讓沉在水底的玻璃球浮在水面上?怎么樣把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盒沉入水底?
1.幼兒實驗 討論交流(聽到音樂后幼兒停止實驗)
2.請舉手幼兒上臺前操作實驗。說出自己的方法。
3.嘗試結論:玻璃球放在塑料盒里能使玻璃球浮在水面,塑料盒裝滿水能使塑料盒沉入水底?;蛘咂渌k法
4.讓幼兒了解為什么玻璃球能沉到水底,為什么塑料盒能浮在水面?
三:(四)教師提出嘗試問題
老師在消毒玩具的時候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積木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辦法幫他們把積木很快分出來嗎?
幼兒嘗試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積木塊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積木塊,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教師實驗驗證答案。
活動結束
活動總結《綱要》指出:科學教育內容應該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茖W《沉與浮》正是從身邊事物入手,抓住幼兒興趣,動手操作,大膽嘗試。
-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id in(474,456,336,461,445,327,,204,508,432,331,235,523,515) limit 14
- 幼兒園招生手冊圖片資源3
- 英語課文 《Module6School》教學設計
- 母乳喂養(yǎng)好處多
- 先知后覺
- 讀《除了奮斗,我別無選擇》有感
- 打老鼠――中班體育活動
- 爸爸,我想對您說_小學生作文:三年級
- 理解心疼男人壓力的句子說說134句
- 竹制品產品朋友圈文案35句
- 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朋友圈文案40句
- 營養(yǎng)午餐朋友圈文案40句
- 中班科學領域活動《大師兄的金箍棒自然測量》數學教案反思
- 大班科學教案活動《自然測量》反思
- 中班自然教學活動《奇妙的聲音》說課材料
- 大班科學活動匯報課教案設計《大自然的聲音》
- 大班數學教案活動《自然測量》反思
- 中班科學活動說課稿《有趣的轉動》
- 中班科學活動說課稿:《會變的顏色》
-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說課稿:《掉下來啦》
- 中班科學活動反思性說課稿《認識5以內的序數》
- 中班科學活動公開課《有趣的轉動》說課稿
- 中班科學活動:《會變的顏色》說課稿
- 中班科學公開課活動《認識5以內的序數》——反思性說課
-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自然測量|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幼兒園戶外活動|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
- 大班科學活動《烏鴉喝水》說課
- 小班科學活動說課: 《猜猜它是誰》
- 中班科學活動《找規(guī)律》說課